□郑玉珠
请您先猜个谜语:一个娃娃小不点,一件红袄身上穿,香火把它辫子点,大叫一声飞上天。聪明的您,马上就能猜出来了,对,谜底就是:爆竹。
燃放烟花爆竹是儿时春节中最为传统的庆祝方式,是最具有过年味道的标志。有了春节,生活就不再乏味,人生就有了意义;有了春节,回家就有了理由,喝酒就有了年俗主题。儿童似乎就是为了春节而活着,春节是儿童喜乐人生的大舞台。
小时候,盼星星盼月亮地盼着春节脚步的临近,我经常缠着大人追问,再过多少天才过年呢?
过去之所以眼巴巴地盼望着春节的来临:一是有好吃的,可以解解馋;二是还能得到少则几毛,多则几元的“压岁钱”;三是可以放鞭炮,听着噼里啪啦的响声,看到火光四射的鞭炮真过瘾啊!
我们把用压岁钱买来的成挂的鞭炮小心翼翼地拆开,一个一个地燃放,这样就可以“细水长流”了。由于鞭炮少,燃放时我们倍加珍惜,爱做恶作剧的我们有时故意把点燃后的鞭炮偷偷地扔入正在打牌的人群中,看到大人们受到惊吓的样子,我们得意得手舞足蹈;有时,我们甚至会把鞭炮悄悄地扔进某户人家的鸡窝中,看着鸡鸭惊慌失措得像无头苍蝇似的到处乱飞乱跳,我们开心得拍掌大笑;有时,男孩子还会把鞭炮插在粪便上,随着四处飞溅的粪便,一阵臭味扑鼻而来,我们尖叫着作鸟兽散hellip;hellip;
快乐的日子总是很快就过去了。不久,口袋里的鞭炮全部燃放完了,怎么办?为了解决鞭炮短缺的问题,在除夕夜晚和正月初一凌晨,我与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们三五成群,循着鞭炮声一涌而入到左邻右舍的房前屋后,鞭炮“噼啪”一阵子过后,硝烟尚未散尽,胆子大的小伙伴便开始冲锋陷阵,弯腰躬背眼疾手快地从“一地红”碎鞭炮纸中寻找哑炮,像抢钱似的。一阵子忙乱之后,又迅速地朝下一家门口跑去,有的小伙伴还打着手电筒寻找哑炮,忙得整夜都不睡觉,乐此不疲,收获颇多。待到初一上午再相互炫耀谁捡的哑炮多,谁就会迎来其他伙伴羡慕和嫉妒的目光,因此,捡得多的小伙伴,特别有成就感。有的哑炮信子十分短小,仅仅露个头罢了,燃放需要一定的胆量;有的连个头也见不着,也被我们当宝贝似的,舍不得扔掉,拿回家放在太阳底下晒干,然后将它们小心翼翼地剥开,把里面的火药当颜料在地上画画,画完后再用火柴点燃火药,“嗤”的一声,火药的燃烧是多么美丽!哪怕只有一瞬间。有时,我们还把哑炮用石块或者锤子砸,也能听到一声爆响。
第一次放鞭炮的一幕至今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令我终身难忘。我拿出一个炮,学着大人的样子,左手拿着一炷燃烧的香,右手拿着一个炮,战战兢兢地把它们同时往中间移,看到炮捻子冒出“嗤”的火星,就迫不及待地铆足劲儿往外扔,捂着耳朵逃之夭夭了。等了许久,没有听到期待的爆炸声,我傻乎乎地跑到炮落地的地方想看个究竟,贸然捡拾,可是刚刚拿到手中,鞭炮顿时炸响,好像故意与我作对似的,手指一阵阵生疼,好像撕裂一般。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把手慢慢地摊开,见到五根手指都还在,我松了一口气,它们已被火药熏得焦黑,至今回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
每当回忆起童年春节放鞭炮、拾鞭炮的情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一幕幕幸福的往事永远留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