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知青篮球队
【发布日期:2014-11-0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李影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在沁峤公路边的六坎闸门斜对面,有一幢石构的双层房屋,屋前有一块晒稻的水泥大埕,埕上的一左一右各立着一个木架铁框的篮球架,这里曾是莆田地区盐场五七农场知青点驻地。那时,有60多位知青聚在这里。
随着农村生活的开始,每天,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知青们就会被刺耳的哨声和激昂嘹亮的歌声从暖暖的被窝中拽起来。他们急急地洗漱,匆匆地穿衣,草草地吃上早饭后,便扛着锄头,走上盐碱地,开始了一天艰苦的劳动。每天,夕阳西下,知青们才拖着疲惫的脚步,忍着饥肠辘辘,回到驻地。
这里的知青和当地的农民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对于我们这些刚刚从城里来的少男少女来说,条件再艰苦、劳动再繁重我们都能克服,因为我们知道来农村就是为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但是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的缺乏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于是就有了晒谷场上的这对篮球架了。
清晨或傍晚,简陋的篮球场上总聚集着一群打篮球的知青,领头的是柯家驹、林坦、郭建铭、梁延川、陈宝峰等知青。久而久之,男知青们也都喜欢上篮球这项运动了。记得刚开始,知青们打球一点章法也没有,各自为“政”。后来,各劳动小组自发组成篮球小组对练,盐场水库管理干部吴新樵每周都会抽出几天时间,来知青点教知青打篮球,从零开始学习训练篮球运球、传球、折返跑、曲线运球、上篮等基本功。经过一段时间的篮球基础训练,知青们的篮球技能都有了提高。收工后的傍晚,各篮球小组的知青常常进行比赛,一时间比赛的输赢成了知青们的热门话题。有时,外单位篮球队过来比赛,知青们就会请场长“开恩”,希望能提早半个小时收工。场长倒也支持,只是要求大家把当天的农活抓紧干完。这下好了,各个劳动小组的干劲一下子提了上来,正在劳作的知青们总是来个“百米冲刺”。每次篮球比赛,各劳动小组的女知青都会为自己小组的球队呐喊助威。篮球活动使单调的农耕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夏收夏种后,在场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知青点挑选了几个个子较高且球打得较好的知青组成一支业余篮球队,蒋晓春为篮球队队长,队员为柯家驹、林坦、蔡良鸿、陈祖颐、郭建明、陈国亮、梁延川、刘金枝、陈宝峰、连向东、林庆华等人。盐场工会、宣传科也派来郑景樵、林文志、林光亮等同志来知青点当篮球队的教练,他们对队员进行深层次篮球技术训练,比如不等对方防守到位,快速连续进攻;一旦对方组成防守阵势,就稳扎稳打,穿插迂回,反掩护进攻,找出破绽,争取成功率hellip;hellip;
通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队员们的篮球技术有了很大长进。在这之后,知青点的篮球队经常到工区、兄弟知青点、糖厂、农行等单位比赛,不仅篮球技术大大长进,而且还多次载誉而归。梁延川作为主力队员上场,在球场上穿梭飞驰,如流星,似闪电,三步上篮,手起命中。刘金枝乍看是个不堪一击的小男人,但在激烈的对抗比赛中,却展示了他“精、巧、快、灵”的优势,弄得对方那几个又高又壮的球员手足无措,望球兴叹。柯家驹个头高大,身为中锋,只要球到他手,他投出的球几乎是球球命中,特别是那进球的优美曲线令人叫绝。女知青们欢呼雀跃,掌声四起,谁会料到他在球场上是如此身手不凡hellip;hellip;
篮球运动不仅给知青的劳作之余带来丰富的精神生活,还给盐场争得了荣誉。1975年5月,知青点篮球队在参加莆田县知青篮球比赛中,获得了优秀名次。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