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1977年的高考
【发布日期:2014-09-1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黄劲松

1977年10月2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头号新闻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这个足以改变千万人命运的喜讯传开后,广大青年欣喜若狂,纷纷奔走相告。由于农村信息完全闭塞,正在乡下学裁缝的我,得到家人报来消息时已是十月底。从天而降的喜讯,让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时间非常紧迫,从得到消息到正式开考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为了赶上村里的集中报名,我丢下针车连夜跑回老家。
中断十一年的高考,考生年龄相差很大。为照顾老三届大龄知青的特殊情况,当年考生年龄放宽到30岁,且不受婚姻限制,不同的是报考中专的考生年龄却不得超过25岁。因为爱好美术,我在报名的同时,填报了向往已久的美术院校。由于一心想考上美术院校,我几乎没多加考虑,就随便填了几所中专学校作为保底。大、中专艺术类报名地点,集中设在县会议招待所。报名那天,礼堂内挤满了考生,我是排了一个上午的队,最后才报上名。综合类院校的报名则在原单位进行,那年我是在生产队和舅舅一起报的名,报名费只有五毛钱。
提前批录取的艺术类考试,比综合类考试提前半个月。那年的美术考场集中设在中山中学,所有的教学楼全部开设考室,没有家长陪伴,满操场尽是考生。上午考素描,下午加试作文。鉴于当年考生太多,名额极少,美术考试采取专业初试和复试办法。没料到在强手如林的考场上,我刚进初试就惨遭淘汰。虽然美术院校没有考上,我却有幸认识了日后成为文坛名人的陈章汉老师。那年冬季,为了备战美术考试,我在朋友介绍下上门拜陈先生为师,在莆二中那间简陋的教师宿舍里,接受陈老师为期十多天的一对一辅导。当年签有陈老师“阅”字的素描习作,至今我还珍藏着。难能可贵的是,陈老师当年也报考大学,他是一边复习功课,一边挤出宝贵时间为我辅导素描,那情那景让我终生难忘!
美术考试落选后,距综合类考试只有半个月时间。由于之前把工夫全花在素描练习上,我的复习课时已经远远不够,经过仓促准备,12月上旬迎来了综合类考试。考试分为大专、中专两份考卷,同一个考场,同一天开考。考场就在我的母校莆田八中。中专考卷没有文理之分,科目有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含化学)等4科,各科满分均为100分。由于考生太多,各个乡镇中学都开设了考场,考生按户籍就地参加考试。至今还记得,我的考室就在母校八中实验楼第一间,让我想不到的是,我和舅舅竟然同一考室前后座,监考人员还是我的母校老师。
当年的考题并不难,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都可以轻松考个好成绩。但是,对于十年学业荒废、复习时间短促的知青来说,无疑是件很难的事。还记得中专卷作文题目是 《赞雷锋钉子精神》, 那句“永做革命螺丝钉”的熟悉歌词误导了不少考生,以为“钉子精神”就是指螺丝钉的爱岗敬业,其实是赞钉子的“挤”劲和“钻”劲。那年我的作文写得很顺手,完全得益于我在学校办过墙报hellip;hellip;
整整两天大考,考场秩序非常好,没有发生任何作弊现象。考生们非常珍惜难得的高考机遇,都是抱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完成这次人生大考。
1977年的高考有个特点,就是考前的报名和志愿选择同时进行,考后一律不公布考生成绩,不得查分,所以考过之后没有估分,不必考虑选择专业,更不敢奢想能否上榜hellip;hellip;因此,我又回到了乡下跟随师傅走村串户做裁缝。一个月后的一天清晨,我正在一户农民家里赶制衣服,庭前几只喜鹊飞来飞去唱个不停,“喜鹊喳喳叫,喜上眉梢来”hellip;hellip;果然,公社来了上线通知(那时福建的体检与录取之比为三比一),所有上线考生集中前往莆田地区医院参加体检。最后一关是政治审查,由所在生产队的贫下中农评议,大队党支部写出考生鉴定。当年的招生工作意见明确规定,政审不看考生家庭出身,重在考生政治思想表现,这就为无数家庭出身不好的青年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
忘不了那个寒冷的冬天,刚过马年春节不久,我和舅舅竟然在同一天收到入学通知书,甥舅同科考取在老家传为美谈。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当我接到录取书时,竟然激动得掉下热泪。入学后才知道,当年的恢复高考,全靠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力排阻力,才让关闭十一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据后来有关媒体报载,1977年,全国考生570万人,录取仅27万人,录取比例为29:1,是我国高考史上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年。
我由衷感谢邓小平的英明决策,否则,我至今还是个默默无闻的乡下裁缝!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