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兆军
清朝同光年间,京城苏昆戏班有两个名丑,一个叫杨三,一个叫葛四。有一天,杨三对葛四说:“在京城,你的演技远在我之上,这样下去我将永无出头之日,不如你离开京城,到外地发展。”葛四爽快地答应了。离开京城后,葛四无论走到哪里,演出都很成功。留在京城的杨三,演技也得到充分施展,成了名动京华的头牌昆丑。
葛四宽容大度,能成全他人,可能是因为师兄弟的情分。而对于陌生人,能将其扶上马再送一程,则更显可贵。
1923年,20岁的沈从文,到北京找文学梦。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他,考学考不上,投稿没人用。穷困无助中,沈从文给在大学任教的作家郁达夫写了一封求助信。郁达夫当时诸事不顺,精神正处于“颓废”状态。接到信后,他仍去看望了沈从文。
北京的冬天很冷,郁达夫进屋后,看见沈从文坐在凉炕上,正用冻得红肿的手写作。见此情形,郁达夫马上解下自己的围巾给他围上,又邀请他到附近的餐馆吃饭。郁达夫拿出5块钱付了餐费,还将找回的钱全给了沈从文。当时,郁达夫的月薪实际上也只有30元。
之后,郁达夫将沈从文介绍给当时著名的《晨报副刊》主编徐志摩,沈从文的作品开始陆续发表,只几年工夫便享誉文坛。
郁达夫在帮助沈从文的同时,也被沈从文的精神所感染,重新振作了起来。有评论家这样说:“没有郁达夫,沈从文可能会客死他乡;少了沈从文,郁达夫可能会沉沦一生。”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成全他人是一种美德。有一个叫沈剑龙的人,则把“成全”二字做到了极致。
瞿秋白在上海大学任教时认识了来求学的杨之华,后来两人发展成师生恋。杨之华很矛盾,自己对瞿秋白虽然也十分倾慕,但却是有夫之妇。
后来瞿秋白来到萧山杨家,杨之华的哥哥请来了妹夫沈剑龙。三个人坐下慢慢“谈判”。谈判的结果是在当时上海《民国日报》上同时刊登三条启事:一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启事,二是沈剑龙与杨之华离婚启事,三是瞿秋白与沈剑龙结为好友启事。
沈剑龙和瞿秋白还真的成了好友。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沈剑龙亲自道贺。后来,两人还经常书信往来,写诗唱和。
成全他人,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宽容与理解,多一份和谐与幸福,这种美好的感觉带给你的是心胸的开阔以及灵魂的安宁,你也真正“成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