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豆腐趣谈
【发布日期:2014-09-1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黄劲松

“旋转磨上流琼液,煮月铛中滚雪花。”这是明代诗人描写磨豆浆的诗词,琼液就是豆浆,雪花即点卤生成的豆腐脑,古人吟诗两句,就把豆腐制作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
小时候见过外婆磨豆腐,至今记忆犹新。就是先把泡好的大豆用石磨碾成豆浆。说起磨豆浆,总让我想起外婆家的小石磨,那是上下相叠的两片小磨盘,底盘固定,顶盘紧套轴心,在拉杆带动下旋转。推磨也叫“拖磨”,一个“拖”字,道出磨豆之艰辛。
豆浆磨出来后需要进行过滤。方法是把滤布用吊架支成袋口状,然后倒进豆浆,双手不停地摇动吊架,豆浆便从滤布底下滤出,剩下的是豆渣。豆浆滤好后还要用火煮开,烧火时特别要小心,火候一到豆浆就会忽地沸腾。煮好豆浆后,接下点卤水,俗话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豆浆点过卤水后会凝成豆腐脑,捞出放在铺好滤布的模架里,经过模压成型后就是白嫩嫩的鲜豆腐。
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磨豆浆。腊月二十五,“洒豆”做豆腐。“洒豆”(方言谐音)就是浸泡豆子。快到年底时,外婆总是提前浸好大豆,次日天色还没亮,就喊家人起来磨豆浆。磨盘虽小却很沉重,没有足够气力根本转不动,舅舅总是争着推磨,舅妈只管往磨盘上的漏孔里放豆粒。放豆也叫放磨,需有一定技巧,要是装豆粒的勺子碰着转不停的拉杆,就会把豆子撒落一地。每年家里磨豆浆,也是孩子开心的日子,总盼着大锅里的豆浆快快烧沸。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里,能喝上香甜可口的豆浆,亦是孩子们的最大奢望。
豆腐制成后,可以加工成许多美味佳肴,例如焖豆腐、豆腐肉丸、跳鱼钻豆腐、红菇豆腐汤、豆浆炒米粉等等,这些都是家乡人喜爱的传统名菜。就拿焖豆腐来说,在农村喜庆婚宴上,那是一道少不了的菜肴。烧制焖豆腐需要真功夫,关键得掌控好火候,灶火太小焖不成块,火势太大又会烧焦。豆腐焖好后,再撒些香菜和碎花生,当清香扑面的焖豆腐端上来时,顿时让宾客赏心悦目,食欲大开。
豆浆炒米粉,也叫“豆浆炒”,亦是兴化有名小吃。小时候见过外婆做豆浆炒,先把豆浆倒入锅中,加少量糖烧开,再把米粉和豆芽放入煮开的豆浆中烫熟,趁豆浆未被米粉吸干之时,放入煎好的鸡蛋,洒上酱油味精,翻炒一会儿后,再撒上葱末、炸花生,一盘香喷喷的豆浆炒就做好了。
跳鱼钻豆腐,更是家乡一绝。据说做这道菜要把跳鱼、豆腐一起下冷水锅,当灶火渐渐加大后,随着冷水慢慢升温,跳鱼就会被烫得钻进豆腐里面去。还有豆腐肉丸,亦称豆丸,是过年围炉必备菜肴,红菇豆腐汤,则是媳妇坐月子少不了的营养汤料。
豆腐不仅美味,还被人们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比如,大家常用“豆腐白菜”表示各有所爱,把“小葱拌豆腐”比喻办事一清二白,没有半点私心;将“豆腐块”比喻发表在报刊上的小篇文章,还有豆腐状元、豆腐西施、豆腐渣工程等等,如此冠以豆腐的各种叫法不胜枚举。
上世纪九十年代,外婆家所在的小镇迎来旧房改造热潮,摆放天井下的小磨盘在拆迁中不知去向。现在每当早晨喝着街头买来的豆浆,我就会想起当年外婆的豆浆烫米粉,还有那“咿呀”响的推磨声。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