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看戏
【发布日期:2013-04-1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施金冷

最近,看了鲁迅的小说《社戏》,感触很深。听人说,看鲁迅的文章要带着背景去看,还真有这么回事。鲁迅与其说是在写看戏,不如说是通过看戏这个过程特别是通过几个儿时的同伴划船去赵庄看戏的情节来描绘故乡一幅宁静、优美的画卷,这是鲁迅用另一种方式来述说自己对现实的关切,理想的追求。而我这里要写的看戏,纯粹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儿时在老家看戏,那是一种难得、一种奢侈。把时光追溯到三十多年前,那时一听说村里要演戏,我们甭说有多高兴。母亲出工时,很早就收工回来,还到村里供销社买了几块油饼回来,说是要给长辈和我们几个兄妹晚上看戏时当点心用。我呢,在家里排行老三,一大早就拿着两条长板凳(每条长约1.2米,高约0.6米),到村部一个大埕占位置。戏台的对面是一座“关帝庙”,里面供奉着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他满脸通红,一个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形象,旁边还塑着一匹他骑的战马,威风凛凛。关羽的仁义智勇,使他由人成为神,深受信众的敬仰。现在回想起来,这一庙一戏台,应该也像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了。
小时候看戏,与其说是看戏,还不如说是看热闹。因为到了晚上,大埕就是孩子们的天下,或嬉闹,或玩耍,或追逐,或游戏、或“斗鸡”,热闹非凡。夜暗了,大埕四周点起了汽灯,那形状像是带灯罩的电灯,有挂在戏台前侧竹竿上,有挂在四周的木头上,把整个大埕照得通亮,如同白昼一般,那灯下聚集着许多飞蛾,飞来飞去,再现了“飞蛾扑火”的情景。做小本生意的人们,也很精明,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有油炸虾饼的,有油炸油条的,还有西天尾“扁食担”,一头中间是个立式小锅炉,用来煮吃的,下面生着火,一头上面放着食品和蔬菜等,有炸好的荔枝肉,卤好的猪肉、小肠、大肠、猪肝、猪肺,还有米粉、面条、粉丝、韭菜等,看着一锅锅升腾的油气、水蒸气,芳香扑鼻,令人垂涎三尺。
夜幕降临,大地上的余温还未消退,露天的简易戏台,灯光闪烁,早早吃了晚饭的乡亲们,肩扛、手提着板凳,互相招呼着:“走啊,看戏去哦!”“等一下,我就来哟!”那喜悦的神情,好似去领奖,去相亲,去喝喜酒。上厝下厝,邻里邻外,还有远处的亲戚、朋友,也都接来了。田埂上,村道上,手电筒光闪来闪去,照亮夜空,像星河坠落,招人眼球。寂静的村庄顿时沸腾起来,不一会儿工夫,空旷的大埕上,人头攒动,黑压压的人群挤得风雨不透,像大海涨潮一般。大人孩子大呼小叫,吵吵嚷嚷,拥挤之中,不是你踩了我的脚,就是我撞了你的腰,笑骂声、嬉闹声淹没在人海中,成为乡亲一年中最开心、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
锣鼓敲响三遍过后,不论是站着的还是坐着的,或是爬在树杈上的孩子们,全都安下心来翘首以待,望穿秋水般地等待着演员们早日登台亮相。戏开演时,人们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起来,前呼后拥一阵子,但仅是开场一瞬间出现的微小涌动,只要进入戏文,人们就会肃然起敬地老实安静下来。
晚上七时许,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了起来,震耳欲聋,紧接着,咚呛、咚呛,咚咚呛的锣鼓敲响了。戏台一侧用幻灯片打出了戏名《春草闯堂》。于是,近3个小时的演出拉开帷幕,身着戏服,披红挂彩的演员们陆续闪亮登台。委婉清新甜美的莆仙戏唱腔荡漾在寂静的村庄夜空。随后,锣鼓再次响起,演出正式开始。戏里有着父老乡亲追逐的快乐。有时候,小丑出场了,故意来一段惹人发笑的对白,或傻气十足,或幽默有余,或带着方言的荤段子,就这样,观众在小丑的逗弄下都开怀大笑起来,把在农田的烦恼抛到九霄云外。激动的时候,有的甚至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这时,站在四周的义务协管员会举起手中的竹杆轻轻地指向中间的站立者,示意其坐下,不要挡住后面观众的视线。有时候,戏中小姐落难,悲腔唱起,质朴的语言,通俗易懂,真诚的情感,引起共鸣,演唱到动情处,观众一片唏嘘、啜泣,哭得眼睛发红。
有意结合的青年男女也借着看戏的机遇,前来谈情说爱,游游逛逛。尤其是十七、八岁的姑娘们,出门时结着伴三五成群地去看戏,但她们相互之间都打着自己心中的“小九九”,让人捉摸不透,或许是要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去会会自己心爱的人。
在老家看戏,虽没有时尚,没有高科技,但我喜欢这样的氛围。在老家看戏,给纯朴实在的父老乡亲送去了一场精神大餐,一次迈出农田的闲暇,一回相聚娱乐放松的机会。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