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端午情思
【发布日期:2017-05-3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施金冷

每当农历五月来临,天空显得格外湛蓝,田野也尽显碧绿,草木像脱缰的野马疯狂地生长着。天气也渐渐热了,就连中午吃饭也都会直冒汗。回想小时候在乡下过端午节,正是桃子、酸梅等水果成熟的时节,遇见的父老乡亲们脸上总是露出过节时喜悦、灿烂的笑容hellip;hellip;
每到端午节,人们诗情恣肆,这是中华诗祖屈原与我们的隔空对唱。各大电视台也在轮番制作播出《端午诗会》,乡情满满,浓情款款,怀念一个人,凭吊一种气节,用诗歌的方式,志同道合的人邀约在一起,举杯品茗,曲水流觞,这是从古至今,一以贯之的雅集方式。
每到这样一个节气,人们都会怀念一个人——屈原。尽管,我只是从历史教科书上、文学典籍上读到他,但在我看来,这样一位喜欢佩戴香草且能吟诗作赋的男子,早已穿越时空,与我神交多年。
我从小生长在被绿色福荫的荔城区西天尾镇的一片丘林地上,家乡的人朴素善良,人们用传统的方式过着同一个端午节。他们到村边的山坡上去采集艾草,等端午节那天用来与蛋同煮,蛋可食,汤用来沐浴、消毒、防疫。
每当农历五月进入仲夏,天气一天比一天热起来。这时节大地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百兽活跃、百虫孳生,然而,由春转夏,气候变化无常,人的身体有时会有所不适,加上毒虫繁殖快,往往导致疫病流行。于是,人们就把禳灾避邪作为端午节的重要活动内容。此俗不仅流行于民间,皇宫亦盛行,就连天子也不例外。这在李隆基亲手写的《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的诗里可以看出:“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hellip;hellip;”有趣的是,还有宫廷赐大臣此类节物之事。权德舆在端午节曾得到皇帝赏赐的五色彩带,他欣喜地写下这样的诗句:“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五色彩带指的是“长命缕”,也叫“续命缕”。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佚文》中记载:“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现代。人们在端午节这天常要身佩五色丝线编成的彩带,既美观,又辟邪,有的还系挂上了草药香囊,民间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语。
端午又称“浴兰节”,这天人们用佩兰、艾蒲等香草泡水洗浴。有的用艾叶、菖蒲等中草药泡水喷洒房前屋后,有的将艾叶或菖蒲、雄黄浸制成药酒饮服。在众多描写端午酒的诗中,属杨万里的《端午独酌》最有诗趣:“招得榴花共一觞,艾人笑杀老夫狂。子兰赤口禳何益,正则红船看不妨。团粽明朝便无味,菖蒲今日麽生香。一生幸免春端帖,可遣渔歌谱大章。”节日当头,没有来宾,诗人就自己一人在当令的榴花下喝雄黄酒,喝酒之余还不忘对那用菖蒲、艾叶等五色花草扎成的艾人、艾虎之类的禳邪之物,自我解嘲一番呢。
莆田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莆田方言,lsquo;爬rsquo;即划,划龙舟)一日,初六嘴觖觖(莆田方音,觖即张着嘴巴)。”这首民谣,通俗易记,至今仍记忆犹新。特别是到了初五,进入了过节的高峰期,家家户户清晨通常用一捆稻草烧着,向各个室内的四隅熏炙,以禳毒气,燃杀蚊虫,这个习俗名叫“送蚊”。其后,又在每个房间及通道上点起蚊香,驱除毒虫。乡亲们一大早还到野外采集艾草、菖蒲、枇杷叶等“午时草”(有的早已备好),到午时放入大鼎与蛋煮成金黄色的“午时水”,让全家男女老少沐浴,用“午时水”擦身洗澡,以祈祛邪避灾。洗浴后,一家人都要换穿清洁的新夏装,小孩还在耳朵、鼻孔等处抹雄黄,以消毒祛病,祈保安康。将蛋(有咸蛋与淡蛋之分)、豆荚、大蒜置于锅中与“午时草”一起煮,大人小孩吃经“午时草”煮过的“虎蛋”,可以祛病、驱邪,防止因夏季雷阵雨淋湿而得“风湿”等疾病,因此人人都争着多吃。儿童沐浴更衣后,大人还用提前结成的彩线长网袋装入“午时蛋”、蜜桃、粽子等,同小绒虎等吉祥物一起挂在颈上,垂于胸前,以避邪消灾。
端午,我们是要端着架子,怀揣着饱满的仪式感来过的。夏天到了,阳光照射下来的细碎光斑,煞气全无,似乎可以觅到先贤们朗润的目光。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可供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只需要慢慢传扬即可。当我们解开粽衣,举起杯盏的瞬间,莫忘那些在历史上远行的伟岸背影hellip;hellip;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