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答案在风中飘荡
【发布日期:2017-04-1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杨健民

朋友春节期间去欧洲旅游,从荷兰给我带回一册《直面文森特·梵高》。对于梵高虽然并不陌生,但我时时揣摩不透他。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甚至是极其奇怪的人,是一个没有“答案”的画家,他一辈子都在内心深藏着隐痛,思想上生长的是死亡的种子。
时至今日,我们能找到他的“答案”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有一首歌《答案在风中飘荡》,我想梵高的“答案”,同样是“在风中飘荡”。在被梵高“蒙圈”的过程中,我们会捕捉到什么呢?
梵高的悲剧不在于他生前没有人能够认可他的画,而在于他无法拯救他人,最终也无法拯救自己。他企图用自己的作品唤醒艺术世界,结果始终不能如愿。他钟情的颜色是黄色,就连太阳也画成柠檬黄的巨大圆盘。黄色给他带来的是乡村草舍的感觉,那里就像鸟巢一样能够带给人隐匿和安全感。所以,他乐于描绘乡间农民“简单朴实”的生活。仅在1884-1885年间,他就画了近百幅平民百姓的头像,他们不是一批肖像而是一种归类,“他们使人想起土地,有时甚至使人想象他们是从泥土塑造出来的。”
梵高创作过一幅他自己极为满意的作品《吃土豆的人》,他认为一幅农民画可以散发着熏肉、烟草和蒸土豆的气息,并且不能带着“香水味”。这幅有五个人物的巨制,也是他的第一幅大型人物作品。倘若把它看作梵高的“答案”,我想是远远不够的。
在弟弟提奥的支持下,梵高有了自己的画室,并邀请高更到他画室来创作。两位画家在合作之初颇有收获,后来就因艺术观念不同开始发生摩擦。梵高注重自然,高更偏重于想象力。最终,两人矛盾爆发,导致梵高在精神错乱中割下自己的左耳垂,用报纸包起来,送给了附近花街的一名妓女。梵高不是一位没有想象力的画家,他主张生活和素描是画家的“一切根基”。在梵高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中,我只是读到一种“极端的孤独与悲伤”的感觉。而这个,同样是没有读到梵高最后的“答案”。
无疑,梵高是一门“让苦闷的心灵得到慰藉的艺术”,但梵高又是说不清的。梵高生前充满了悲剧,他只能把绘画当作末日审判,并且自找苦吃地强加给了自己。他的惆怅、厌倦和绝望,借用苏曼殊的诗句,就是:“纵使有情还有泪,漫从人海说人天。”当然,这也还不是梵高最终的“答案”,他的终极“答案”只能在他的艺术里寻找。梵高一生只活在色彩的感觉里,因此没有忏悔,也没有救赎。
今年中央美术学院本科艺考“艺术设计——造型基础”的一道考题,竟然就是《答案在风中飘荡》,要求绘制一幅表现鲍勃·迪伦这首歌曲意境的造型视觉画面。不少考生一下就“傻眼”了,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没听过这首歌,怎么画?在背景材料给出的“追逐梦想”“奔跑的阿甘”等字眼中,答案怎么在空中飘呢?没有任何的“套路”,考验的就是对于事物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设想一下,如果是梵高来应试,会是怎样的一个画面答案呢?
梵高是一个隐喻,这个隐喻至今没有终极性的“答案”。所以,我与梵高就有不少的距离。曾经在巴黎居住了一些日子,每天去拉德芳斯大学途中,都要经过凯旋门、埃菲尔铁塔和卢浮宫,我这副陌生的眼光却一直无法领略这个意象繁复的都市。这就是我与巴黎的距离。在巴黎“左岸”,匆匆掠过我的视界的,还是那些商店橱窗,我一直没能将巴黎的真正传奇纳入心里。这是“隔”么?
我想是,也可能不是。因为光怪陆离的巴黎的“答案”也是“在风中飘荡”的。以此去看待梵高,我们该怎么去寻求这个“答案”呢?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