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特殊符号的春联
【发布日期:2017-01-2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朱谷忠

春联亦称“春帖”、“名对”,是对联的一种。在中国,无论南方、北方,家家户户都在春节前张贴春联,以示吉庆。这种习俗,既是一种对世代传统的继承,也是一种对文化的诠释和延伸。试看千门万户,春联飞红流朱,把天地都点燃得一片喜气洋洋、春意盈然,那是一幅多么美妙、祥和的图景。
春联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春联真正普及民间,在红纸上写字,从而成为民俗之一,是从明朝开始的。有个叫陈云瞻的人,在《簪云楼杂记》中记述,有一年除夕之前,明太祖朱元璋突然心血来潮,命手下人一定要在门上贴出春联,以示新气象来临。手下人便去民间察看,回来如法炮制,朱元璋见了大喜。次日,他微服出巡到坊间观赏百姓春联,发现有一户人家没有张贴,便遣侍从查问究竟。原来,那人家是个阉猪的,年前事忙,根本无暇顾及。朱元璋听后,竟不忌讳,还叫人取来笔墨,为这个阉猪人写了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当阉猪人回来得知对联是皇上御笔,兴奋得差点没晕过去,他慌忙糊了一副对联在门上,又诚惶诚恐地把朱元璋的对联装裱起来,挂在中堂,每日烧香敬奉,视为家宝。由此,“春联”就始于朱元璋这一回的身体力行和大力提倡了。据说从那时起,春联在中国南北各地才广泛流行起来,并一直流传不衰。
实际上,春联在中国的起源和流传有种种故事和传说,也有许多令人心仪的佳话和美谈。千百年来,那淘洗心灵的句子,那光彩熠熠的过往,都会给人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和眷恋。然而,纵然是朱元璋和他后来的人,恐怕也不会想到,就在嘉靖年间,也就是距今400多年前,福建莆田发生了一次战事,把当地的春节风俗一下改变了。
贴春联是中国人特有的春节风俗,就是把各种吉祥的祝福语写在裁好的大红纸上,贴在家门两边。而红色历来是中国人钟情的一种喜庆颜色,用红纸写联句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是每家每户都熟知并要遵守的。但就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发生了倭寇入侵福建莆田并大开杀戒的惨痛事件,百姓在除夕前纷纷逃难,直到抗倭名将戚继光从浙江赶过来,才击退了倭寇残忍的入侵。这时正是大年初一,外出逃难的人闻讯陆续返回,看到来不及躲避的人已全部遇难,不禁悲痛难忍。为了表示对遇难者的哀悼,百姓在补过除夕的同时,凡丧家均贴出素色春联,其亲戚朋友则贴出露有二寸白头的春联。从此,莆田人过春节的习俗就有了改变,即除夕照样过年,初一初二因是平息当年倭寇之乱人们回来悼念亲人的日子,所以不再串门;初三初四又开始张罗过节物品,贴露着白头的红对联,又燃放鞭炮重新过年。初五,人们才像内地大年初一那样,各家各户的人互相串门走访,抱拳互拜新春。而走动的人在各家各户门边,首先看到的就是露出一截曾经表示哀痛的白额大红春联。这个新俗,铭刻着莆田百姓对倭寇入侵的惨痛记忆以及对亲人的怀念。而这一有着特殊符号的春联,竟一直不改,还延续至今。现在,莆田所辖的七个区、县,依然保持着这个习俗。
如今,外地人来莆田,看到各家门边的这种与众不同的春联,凡心存疑惑者,都会听到当地人热心的介绍和解说。曾经厚重且挟带着苦难的地方文化积淀,以及那有着特殊符号的春联所凝聚亲情与生命的记忆,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