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探寻土坑古村
【发布日期:2016-07-0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赵鲜明

从蔡襄的故里仙游县枫亭镇南行22公里,随着络绎不绝的游人,走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泉港区后龙镇的土坑村,正是江南草长、花明柳绿的季节,暖暖的春阳,激发了游兴。沿途苍翠挺拔,郁郁葱葱的林木掩映一条古村石道,在屏围的山色春光里,一个规模宏大、气势雄浑的古村落便突现眼前。
土坑,这个具有东方神秘色彩的村子,民风淳朴,环境优美,文脉悠远,人杰地灵。村里每一条巷陌、每一座古建筑都幽幽飘出许多浓浓乡俗味的传说和民心孵出的故事。近五千人的村子,家家皆姓刘,尊奉明初因“靖难之变”而从兴化(今莆田)携眷避难至此的贵族刘宗孔为先祖。它始建成于永乐二年间(1404),原有40多座明、清年代的二开进、三开进大厝。今天,仍较好地保存了27座文化积淀深厚的古大厝。
走在村旁的广场上端量,整个村子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古朴淡雅,与山水田园自然融合。建筑师们的智慧在这里挥洒,艺术家们的才情在这里宣泄。土坑的祖先投注了巨大的虔诚营造的精神小天地,给粗犷的乡村以精致,给浮躁的人世以安宁,给内心的世界以寄托,给淡淡的生命以灵机。
漫步村中,仿佛进入艺术殿堂,融进了浓重的古文化氛围之中。一条条纵横交错却井然有序的廊道,贯穿于古厝、祠堂、宫庙、池井、书院、武馆、亭台、楼阁中,交织在古街坊的餐饮、酒肆、当铺、金店、养生堂与粮布行间。邻里相通的建筑组群,外砌高墙围护,内设天井照壁,院前门当户对,厅堂悬匾镌联,门窗镌花烫金,梁椽浮雕栩栩如生。细观这一延续几百年的古村落,昔日的繁荣昌盛依稀可辨,历史的风霜掩不住惊艳。徜徉其中,好像置身于一部历史书卷。这些古村落,虽然历经变故,蒙蔽灰尘,但那积淀历史的美,非笔墨所能形容。
土坑村至今仍保存着许多稀世的古物。村中有一丛天然白晶石,高1米多,直径4米,状如莲花,通体呈淡黄色,在阳光照耀下光彩夺目,族人视为风水宝物。在白晶石附近,有一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白石宫,宫内敬奉天上圣母、司马圣王,常年香火旺盛。白石宫经清乾隆年间扩建,增置的人物、花鸟和六根浮雕蟠龙石柱,雕刻技艺非常精湛,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还有两座颇具古时闽南特色的文武馆,靠南边的叫选青斋,也称南文武馆。斋馆为庙堂建筑式样,边上有一处小巧精美的鱼塘拱桥,迄今有二百多年历史。门前有一株高达二十多米的攀枝花树王,叶落时花满树,花谢时叶满枝。传说是族人刘肇元中进士时,皇帝御赐的树苗,刘肇元回乡后种植的。靠北边的叫凌云斋,也称北文武馆。据说门前原植有榕树十八株,但现仅存五株,树高30多米,枝叶茂盛,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昔时历代土坑人都在这两个文武馆发蒙读书,切磋学问,从中走出了文武进士、举人、为官者达70多人。中国历史上的耕读文化的成绩,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古民居内外,随处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雕塑——石雕、木雕、砖雕和泥灰雕。题材包括山水、人物、花鸟、亭台、楼阁等。这些雕塑分别采用浮雕、阴雕、线雕和透雕技艺,构图精巧别致,线条自然流畅,神态十分逼真。而各类石制品更是难以数计,如石柱、石砣、石鼓、石盆、石花架、旗杆座等等,每一件似乎都有一段来历,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大门侧、屋脊上、院子里,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石狮或蹲或立或卧,皆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它们仿佛无声地向我们诉说着它们所见证的古往今来土坑村的发展历程。还有一些陶瓷古大缸、铜塑小盆子和砖瓦雕、泥灰雕、木制坐垫等,全都是精雕细琢,古民居简直成了一座雕塑博物馆。
书画,是文人个性和内心的一种观照。土坑村人才济济,精英辈出,文才武略,翰墨飘香,古民居堪称是一座书画荟萃的园地。各种门额、牌匾、楹联、题词、绘画琳琅满目,技法与内涵,别具一格,各有千秋,最弥足珍贵的有咸丰皇帝、古代官员和历代名人所留下的墨宝。
除了古香古色的古民居,土坑村的民俗风情也引人入胜,“土坑戏”、“打正鼓”、“吃祠堂”和“北管音乐”等传统民俗活动依然承袭至今。
历史也是一颗心,它被细腻地雕刻在土坑遗存的砖石木陶上、锡壶铜炉上、凤冠银盔上,它被影印在一沓沓文献巨著里。从土坑文化的丰藏,我们似乎遥感到历史的体温和心跳,浮现出历史的丰富表情。
土坑,这个被誉为“邹鲁乡村”的村庄,何以能创造如此辉煌永具魅力的古代文明?我不禁遐思hellip;hellip;
夕阳,把土坑村涂抹了一层金色。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