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禅寺道观
【发布日期:2009-11-0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陈章汉

“天下名山僧占多。”这样说其实冤煞了僧人。清代住持鼓山涌泉寺的一位禅师曾为文辩解:“非僧占也!”继而指出是“僧特为十方名贤、名寺守此名山耳。”此话明于自处,哲理深含,不可以谦词视之。
寺观多建于山间,盖因作为宗教空间,一需要静僻,二需要近天。静僻易于入定,近天便于超尘。天、地、人如何合一,精、气、神怎样互通,像永远解不完的试题,最好在离天三尺三的地方,千年补一课。
这种超脱的潜意识和举拔的崇高感,体现在寺观软环境上,就是“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之类睿语所氤氲的一种大自在;体现在寺观硬件建设上,则是宗教教义与建筑语言进行特殊整合而生成的玄秘氛围和宏规气象。
为弘扬教义,式范善信,震慑异类,佛刹道院在建筑形制上,往往以体量的硕大与庄重,布局的对称和规整,中轴线的层深和上扬,以及色彩的斑斓而沉着,来营造一种神秘、庄严、肃穆的“非人间”的宗教气氛。如此,在现场的外观上先就令人屏息敛气,感觉自己的渺小;及至进入香烟缭绕的殿内空间,列位金身似乎在那儿等你多时,心理上油然产生一种莫名的歉疚感,容易派生出几分皈依的冲动。
把你从已经进入的角色中摇醒过来的,可能是渗透在宗教空间里的园林景观之美。那些在凡界园林中常见的楼馆亭阁、绿地苗圃、假山贞石,不时于梵宇圣殿间隐约出现,那样熟识、亲切、温馨,感觉里似乎是重返了人间,而会心一笑。再看楹联牌匾、碑文题刻、摩崖榜书之类的,无论内容如何玄乎,仍然掩不住凡间的几多文明情彩,和儒家特有的书卷气。儒、道、释三教共容,在闽都诸多宗教圣迹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形成一种相谐相长的文化景观,正应证了左海伟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哲言。
福州山多,寺也多,而且都“旺”。这与时代春和景明有关,也与仙凡各界的“共建”有关,包括共同保护。

分享至:
打印】 【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