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年节将至话“贺卡”
【发布日期:2009-12-0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陈天宇

我们即将迎来新年和春节,这两个节日都是过年,一个过的是太阳年,一个过的是月亮年。不管是过新年还是过春节,都是过年,中国人都希望过得欢欢乐乐、开开心心,都想讨个好兆头,祈求来年平安顺意。因此,贺年对中国人来说必不可少。
贺年,古时就是我国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明朝陆容在《菽园杂记》中有这样的描述:“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lsquo;拜年rsquo;hellip;hellip;”古时贺年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上司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如今或许是强调平等了,拜年和贺年几乎等同使用。
贺年的风俗在汉代已形成,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想想当年,既没电话、没手机、没电子邮箱,交通又不便利,拜年、贺岁只能靠双脚走着登门,那肯定是件时间紧任务重的体力活,亲朋好友多了,不可能每家都进去寒暄,而且你去了没准这家人也出去拜年了,所以有人只递个名帖就算礼到了,连打个照面都省了。时间长了,有些人连自个登门送帖都嫌难,派个仆人带名片去代拜年。渐渐约定俗成,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为放置名片之用。有文献记载“正月初旬,拜年者到门口,疾呼接帖,投一名片,匆匆而去”。这种名片就是我国贺卡的前身,起初叫“名帖”,以介绍自己为主,西汉称之为“谒”,东汉后叫“名刺”。“名刺”一词至今日本仍在使用,就相当于今天常用的名片。唐宋以后,特别是宋代以后,贺卡的名称及功能有所变化,称为“门状”或“飞帖”。到了明清,又叫“红单”、“贺年帖”等等。清人的《燕台月令》中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如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贺卡由高雅到进入民间成为世俗,有个过程,但原因很简单,古代教育不够普及,识文断字的人少,贺卡最初只能在达官贵人或文人雅士之间传递;进入现代社会,文化普及了,时尚随着媒体的发达易于流行了,贺卡也就普及了。
贺卡的商业性邮递也从宋代始。张世南的《游宦纪闻》中载,每逢冬至、元旦年节,“凡在外官,皆以状至其长吏”,这是邮政作为贺卡信使的最早记载。由于贺卡用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而这种交往又往往以短句表达,比如宋代常写“敬贺正旦”等,久而久之,贺语就出现了程式化、规范化。
贺卡传承了中华文化中的和谐之道。中国的亚圣孟子说过:“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他人,是处理好人际关系、营造和谐氛围的重要前提,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一张小小的贺卡,传达了对他人的尊重,表达了一种美好的祝愿,拉近了人际的距离,不经意间就融洽了相互之间的关系,增进了相互之间的情谊。因此,贺卡的功用不可小觑。
贺卡,要是构思巧妙,制作精美,还具有收藏价值。 现在,贺卡,种类繁多,只要精心挑选,就可以找到符合自己口味,为朋友所欣赏的贺卡。这种贺卡一经收藏,就可以记录友情、亲情、师生之情,也可记录贺卡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多少年后,它很可能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珍贵收藏品。
当然贺卡如今也面临环境保护专家的责难,面临网络时代诸如电子贺卡、彩信等的挑战,但贺卡自有它的优势,只要不断创新,贺卡将克服各种难题,获得永恒的魅力。

分享至:
打印】 【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