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东圳水库是莆田人民的生命线。50多年来,东圳水库发挥了巨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时也孕育了不可或缺的“东圳精神”。进一步加强东圳水库水环境治理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市委、市政府已将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列为2014年头号为民办实事项目正式启动,基本完成搬迁户房屋丈量和部分货币化安置户动迁,加快历史垃圾清理,各项前期有序推进,基本完成年度工作计划。在今年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上,市政协副主席、市农工党主委吴健明代表市农工党作了《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思路》的发言,针对东圳水库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意见和建议。
吴健明:保护好莆田“第一水缸”
东圳水库一角
东圳水库流域面积321平方公里。水库总库容4.3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入库水量3.13亿立方米。东圳库区涉及9个乡镇53个村9.35万人,有林地面积32.85万亩,果园地面积6.9万亩。2010年市政府对东圳水库水源保护区进行畜禽养殖整治后,水库水质略有好转,总体达到Ⅲ类水标准。但在雨季总氮、总磷时有超标,夏季气温较高时,水库底层水铁、锰离子超标,表层水呈轻度富营养化,局部常伴有蓝藻发生,供水水质存在安全隐患。东圳水库大坝为土石混合坝,1958年开工建设,1961年建成投入使用,经过50多年运行,原有坝基地质局部薄弱渗漏隐患逐步显现,输水和溢洪道等建筑物自然老化,对大坝抗震要求进一步提高,大坝运行存在安全隐患。
市政协副主席、市农工党主委吴健明认为,东圳水库水质安全隐患有三大诱因。一是粗放耕作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库区有农田果园近10万亩,每年施用农家肥约5万吨、化肥0.62万吨,且果树施肥基本全部采用浅埋等粗放方式,有效利用率仅30%左右,未被吸收的氮、磷等部分被土壤吸附,大部分包含残留农药等随降雨地表径流进入水库,导致水体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等含量超标。二是居住分散治污难造成生活污水、垃圾污染。库区常住人口约7.2万人,据测算年均产生生活污水500万吨,生活垃圾8100吨。大部分直接排入水库造成严重污染。三是无序开发建设造成水土流失污染。据遥感观测,库区内现有水土流失总面积8万多亩,水土流失率达17%。主要集中在水库沿岸,常太镇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0.7%、钟山镇20.7%,且以山地开发种果、陡坡开垦等造成了果园水土流失为最,约4.5万亩,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6%。
从国家环保部南京环科所编制完成的《东圳水库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总体实施方案》分析可知,东圳库区主要污染物每年COD排放量约2973吨、氨氮574吨、总氮1894吨、总磷256吨。这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贡献率是58.5%,来自城镇生活污水是13.2%,来自农村生活污水是8.7%,来自农村垃圾是8.0%,来自分散畜禽养殖是5.7%。
吴健明指出,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涉及大坝除险加固期间的供水安全保障,涉及居民搬迁安置和后期生活补助、果园改造和科学耕作、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以及库区小流域治理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他提出,要坚持治理基本原则,多措并举,力求实效。
●治理原则
坚持把水库大坝安全摆在首位。水库大坝安全是头等大事,是水库防洪、供水等一切功能发挥的基础,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必须把确保水库大坝安全摆在首位,切不可背本趋末。
坚持全流域治理与重点治理的科学划分。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必须树立全流域治理理念和久久为功意识,既要突出近期治理重点,又要谋划长远目标。要科学界定近期治理重点区域,着力找准近期重点治理对象,确保近期治理水库水质得到明显好转。
坚持工程建设与管理创新的综合配套。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库水质持续向好,既靠治理更靠管理,不但要措施更要机制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措并举,长期坚持,通过帮扶政策和管理制度、管护机制的落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综合治理的成效。
坚持大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合理兼顾。东圳水库惠及百万人民,支撑港城崛起,库区人民为大局利益作出了很大奉献。库区搬迁安置要切实顾及到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困难,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让留下来的群众利益不受损,搬迁的群众和谐搬迁,变安置为安居,确保生活有保障质量有提高,打好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群众基础。
●主要对策
加固大坝,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大坝安全是综合治理的核心,要秉着有病治病有险除险原则,彻底消除水库大坝安全隐患。坚持百年大计,安全第一原则,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健骨强身,除旧布新,建成新水库。
科学施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对水库水质影响最大,是综合治理的重点。要坚持疏堵结合、正确引导,严禁果园农家肥的滥施乱用,探索通过肥料、农药集中采购量化发放,无偿补助办法,重点推行采用生态肥有机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深翻施肥覆土技术,切实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因地制宜,全面治理镇村污水。库区村庄生活污染源数量多、规模小、地形复杂、分布散乱,是综合治理成功与否的关键。要坚持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的办法,实施全流域农户改厕,新建改造三格式化粪池,并合理布设生活污水收集工程,科学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推行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管护机制,确保污水处理设施良性运行。
退果还林,加快建设库区生态林。促进库区环境逐步趋于生态,是巩固综合治理成效确保水库水质持续好转的根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将东圳水库流域林地林相改造纳入各年度造林绿化计划的重点,通过资金补助利益补偿积极引导群众自觉退果还林或调整为生态林。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限制开山种果、控制种植面积,并对现有桉树等速生林逐步改造成阔叶混交林,改善林种结构。统筹资金开展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持续推进库区水土保持工作。
搬迁群众,减少库沿群众人为活动。水库水质污染归根到底是人为过度开发活动的结果,重点搬迁环库公路以下群众是综合治理成效立竿见影的保证。近期应对环库公路以下一级保护区内群众进行搬迁,实施沿公路封闭管理,构建水生、湿生、陆生植物相结合的库滨生态拦污带,拦截随降水径流入库水体面源污染物,逐步恢复库滨自然生态。适当控制环库公路以上镇村建设活动,采取综合措施鼓励引导支持群众发展生态型产业。
以奖代补,促进生活垃圾长期保洁。历史遗留垃圾发酵、渗漏将对水库水质造成不可小视的污染,垃圾日清日运,清理历史垃圾是综合治理的基本举措。要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保洁机制,彻底扭转垃圾乱堆乱放、随意倾倒等乱象,要在清洁家园保洁补助标准基础上,定额补助提高标准促进库区农村卫生保洁城市化。
利益共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库区群众发展受限,外迁群众生活要有保障,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筹措库区生态补偿基金是确保综合治理长效管理的基础。适时提高水价,加大市级和受益区级财政投入,建立补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有足够能力落实搬迁群众教育、医疗等后期扶持救助措施,鼓励库区群众外迁。进一步落实工程管理维护经费,促进建立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管护机制,确保各类工程长效有序运行。
加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库区群众二次奉献,需要各界有识之士献计献策,需要相关部门密切合作,要加大宣传,营造氛围,继续弘扬东圳精神,形成全社会参与治理的强大合力。 (时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