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加快缩小城乡差距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发布日期:2013-02-0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编者按】 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城乡教育均衡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我市领导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系统能力的建设,采取很多措施加大对农村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村学校的生均经费,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取得了显著成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跃上新台阶,校安工程全面展开,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基本完成。
在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上,刘汉清委员作了《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发言。发言指出,我市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受我市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影响,我市教育发展依然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层矛盾,城乡居民之间仍然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教学机会享有、人口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显著差异,缩小城乡之间发展差距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为此,刘汉清建议,要着重从建立教师流动制度,实行小片区管理模式,深入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

加快缩小城乡差距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现代社会,教育公平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把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举措。而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
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已严重制约我市城乡统筹发展和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通知》中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必须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把莆田市建设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示范区,为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经验。因此,坚持全域莆田理念,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将城乡作为统一整体进行统筹发展,以城带乡,城乡共同发展,促进城乡各种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已经成为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之必须、推动教育公平发展之必然。
●建立教师流动制度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除了经费投入和办学条件等的均衡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均衡,其实质就是优质师资配置的均衡。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一支优质均衡的教师队伍作保障。因此,我市在进一步探索“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体制,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改善农村教师福利待遇,改进“支教”、“特岗教师”等项目的基础上,现阶段最有效的办法实行教师定期流动制度。推行这项制度,我市应当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加以总结和反思,实行区域内教师定期流动,通过优秀学校的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任教、交流等方法,促进这些学校提高师资水平;规划和分配固定比例和适当年龄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实行从城镇到农村再到城镇学校的轮岗制度,实现优秀师资遍布每一所中小学。同时,针对流动教师对象、流动程序、流动待遇、流动期间的考核等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办法,切实改变目前区域内教师流动的失衡性和无序性现状,切实保证教师定期流动收到实效,逐步建立适合我市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师流动制度。
●实行小片区管理模式
积极推进小片区管理,以片区内的优质校为龙头,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的管理模式。有效整合片区内义务教育学校资源,提高片区内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推动片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而改善当前市区学校日愈突显的 “择校”问题。
小片区管理工作小组要统筹片区学校教育资源,统一教育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测评价;制定片内学校强弱帮扶、“扬峰填谷”的实施计划,并落实相关制度和具体措施,推动片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一方面,要对照省定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标准,分析片内每所学校的现状,推进教学设施、仪器设备的均衡配置,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让教师和学生共享片内优势资源,实现各校办学条件的均等;另一方面,要抓住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在综合分析片内各学科教师年龄、职称、教育教学水平等因素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片内师资定期互派和支教互助的长效机制,推进片内教师资源的均衡化。同时,建立片区教研共同体,制订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充分发挥优秀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片内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深入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体系建设
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必须深入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体系建设。义务教育阶段的标准化学校体系建设,可以促进每一所中小学,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而能够基本平等、公正地分配到教育资源,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创设有力的前提条件。
首先,要着力优化配置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实现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的均衡化。要建立健全教育法规,保证所有学校在财政拨款、师资配备、招生等方面的政策均等,使每一所城乡村的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法定的标准,拥有大致均等的物质条件,实现基础教育规范化办学,使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同步扩增、合理分布,从而形成一个人人享受教育的大环境。
其次,要完善农村学校校安工程建设后的配套设施。校安工程的实施,农村新教学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给农村学校带来新的气象。但建完后,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校设备设施没法配套建设。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按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完善农村学校的设备设施配套建设,让农村学生也和城里学生一样可以在宽敞明亮、设备先进的教室里上课,真正做到社会关心、家长放心、孩子安心。
●着力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农民工是存在于城市中一个很大的群体,农民工子女在教育资源方面的不公平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政府要切实贯彻《义务教育法》中的规定:要重视解决流动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作为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教育经费,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对接受学生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城市教育经费中要专门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刘汉清委员)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