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仙方言 点滴辨惑(六十二)
【发布日期:2017-07-1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王琛

七十 莆仙方言文读与白话
通常我们说莆仙方言,是广义包括莆仙方言的文读和白话。而当前研究者所谓的莆仙方言,一般是狭义指莆仙方言的白读,即口头白话。
莆仙方言文读是旧时作为所谓官话,在官场文界或外地作交际语言。各个朝代的文读可能也有差别,但具体如何,今不得而知。现代莆仙方言文读是清代民国遗留下来的,当时民间私塾老师教学生读书识字,就是用这种文读,各地差别不大。现在莆仙方言保留丰富的文读文化遗产是他们的功劳。预测再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莆仙方言文读可能会被现代汉语(普通话)所代替,当前抢救这一文化遗产,是采用录音手段,请善于文读者诵读当年私塾蒙学课本,录音存档,有语音与文字对照。
白读即白话部分,历来没有统一课本,也无专业老师传授,各地相差很大,丰富多彩。我们现在寻踪溯源、析疑辨惑,主要是这一部分。莆仙方言白话一部分是当地土著先民的语言传承,很可贵,但已经所剩不多了。其大部分是由中原古音文读转化过来,加以发展创造的。还有一些是受海内外外来语的影响,情况很复杂。
莆仙方言似乎有不成文的规则:一个多音词,文读全文读,白读全白读。例如:中山中学新生报到处(文读)。山里人、乡下人到城里找师父学手艺,门路生疏(白读)。“城厢五七”(文读)。城墙骹(白读)。五一节(文读),五日节(白读)。八一七路(文读)。十八张厝(白读)。三一堂(文读)。三山(白读)等。以此检验“山(文读)牌(白读)”应为“双(白读)牌(白读)”之误。也有个别为了避免与难听的词混淆而破例。如“先(文读)生(白读)”。“先生”二字文读同音,“先生”白读又与“死争”同音(莆仙方言有一句难听的俗语:“死争尾顿”,争着吃最后一餐),而把“先生”说成一文一白。
莆仙方言习惯上数字在词尾时,“一、二”用文读,其他用白读(无白读者除外)。例如:初一(文读)十五(白读),初二(文读)十六牙(白读)。但也有例外,如:“无三无四”(白读)、“不三不四(文读)”等。
一般新的、严肃的词用文读,如“马列主义”、“一路一带”等等;老的、粗俗的用白话,如“牛头马面”、“物件镇一路”、“一带一大拖”等等。但也有例外,如“天罡不成”(文读)、“天有目睛”(白读);厚皮(白读)、厚意(文读);长沙(文读)、长乐(白读);天马(文读)、石马(白读);等等。
白话找不到对应的文字,往往可以从文读变音的方向考虑。例如:蚮猴的“猴”,从“轱轳”变言为“加流”合音为“猴”。最近在有关书上看到一些奇怪的莆仙方言词,试用这个办法简析如下:
一、“夜婆”,或“大水婆”。看字面很容易误会是什么歹女人,其实“婆”是“蛾”的变音,“夜婆”即“灯蛾”,“大水婆”是大雨将临时从水边草里飞来的一种“蛾”。古汉语中,蛾与蚁有同义项。例《礼学记》:“蛾子时求之。”注:蛾,蚍蜉也。释文:蛾,或作蚁。莆仙方言蚂蚁称“血蛾”(有些蚂蚁浑身干血色)。
二、“国狂鞭”,“八狂鞭”。看“狂”字似乎是人发怒在挥鞭,其实是一种毒蛇,全身一节一节黑白相间的纹,原名为直观描写,应是“白(百)环鞭”。“环”变音为“狂”。白(百)变音为“国”或“八”。
三、“石榴”在仙游称“木件”被写做“物囝”。石榴是一种传统的吉祥物,象征多子(籽),“木件”“物囝”应为“百子”的变音。
四、莆仙一种特色食品,用糯米粉加白糖、盐巴等精制的糕,成品形状为小正方体。依音被写做“仁丹”糕,好像是药饍。实名为“晶粘”糕,因其似乎半透明的结晶体,吃起来粘中有筋道,故以“晶粘”为名。“晶粘”变音为“仁丹”。
五、月季花被写做“张春”,似乎是个人名。其实名为“长春”,四季开花。“长”、“张”莆仙方言白话相同。如族长、长房等。
六、豆腐皮又名豆(豆腐合音)面筋,或豆面巾,被写做“豆点心”,“点心”易使人误认。
七、佛教护法神,被写成“韦驼”或“韦陀”;这本是梵语译音,音相同亦可,但经书上一般写做“韦驮”,应遵守约定俗成规则。
“童主打铁球”,这是一种莆仙民俗。神明出游巡安时,以人身代表神,以残酷的表演来显示神的功力。这里的“童主”应为“同主”,即与宫庙主神同身之意。“铁球”应为“刺球”。球身布满尖利的铁钉。“打”应为“拨浪”合音bong(波翁切),其动作犹如拨浪鼓,把用绳系的刺球,来回甩打同身裸背。“童主打铁球”应写做“同主(身)拨浪刺球”。莆仙方言“拨浪”的合音,可以当做“扔”、“甩”。例如:将这物件“拨浪”出去。俗语还有:骹“拨浪”“拨浪”,食祖公。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