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学范
在民俗活动中,表达心理意愿的观念,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莆仙地区,一些重要的祈福观念,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都有约定俗成的社会民俗象征符号去体现。而这些观念都可以概括成一个字眼。常见的、典型的有以下六个字。
财。指财富。其表现形式之一是聚宝盆。聚宝盆是传说中装满金银财宝而且取之不尽的盆,是财富的象征。在莆仙,除夕晚上,水缸里要装满水,贴春联时水缸边、灶台边也会贴上写着“聚宝盆”的红纸。有的地方初三祭井神,汲新水灌满水缸,投数枚硬币在缸底,这是把它们都看成聚宝盆了。乔迁时,人们会挑两桶井水去新居,水中放入花生、红枣、硬币等,俗称“担聚宝盆”。莆仙婚俗,拜堂和告祖仪式后,新娘要到古井挑水回家,水桶里放入硬币、红枣和桂圆干,寓意相同。那么,为什么把装水的容器看成“聚宝盆”?首先,如果把容器看成盆,装了水就是“水宝盆”,读音与“聚宝盆”相近。其次,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另外,冬至前夕举行的“搓丸(做汤圆)”仪式上,会特意做一些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如元宝、聚宝盆、小狗等。当然,人们也相信“趁食着勤,发财是命(谋生要勤勉,发财是命运)”。
丁。寓意添丁、人丁兴旺。其象征符号是灯。莆仙话“灯”与“丁”同音。在莆仙民俗中,灯随处可见。闹新房的一个保留节目是“抱出灯”,由新郎抱起新娘把床前的一对灯笼更换位置。出灯,寓意出丁。女儿出嫁后如果还没有生男孩,父母就要在元宵节前送礼品和一对灯笼去女婿家,俗称“送灯”,寓添丁之意。多年不育的夫妇,房间里会挂满灯笼。祝贺乔迁的礼物中也有灯笼,乔迁后就把一长串的红灯笼挂在新居阳台上。
贵。指富贵。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官为贵的人生观根深蒂固。旧时当官往往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民俗中以桂圆干作为会元、解元、状元的象征符号,以此鞭策人们在科考中夺取功名连中三元。兴化桂圆干中,大三元、三元这两个品种的质量等级最高。于是从桂圆干联想到三元,从三元别解为三元及第,桂圆干就象征金榜题名或富贵,在民俗活动中广泛应用。乔迁之家会在大门上方挂一个米袋,其中装着米筛子,五谷种子,红枣,桂圆干,花生,干酵母等,寓意发家致富、人丁兴旺、富贵(财丁贵)、和辟邪。莆仙婚俗,新郎新娘拜堂后,要喝交杯酒、进三汤、三点(用小碗装桂圆、红枣、莲子熬成的汤)。
这三个观念,合起来就是“财丁贵”,在莆仙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人们在做牙(打牙祭)拜土地公时,祈求有财有丁,还要出贵人,冬至搓丸用的“三春”纸花,其寓意也是。人们特地用一个自造的合文表示:“贵”字中间一横向两边延伸。在这一横下面,左边加上“亅”成丁字,贝的右边加上“才”成财字。这个合体字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如红团(一种馅饼类大米食品节日食品)印模上和剪纸。以上这几个观念比较具体,下面的几个则比较抽象。
起。在莆仙民俗活动中表示上升、建立、兴起等观念。如起母,指利用酵母发酵。又如起厝(盖房子)。老莆仙的人生目标有“买田、起厝、讨新妇”。买田,现在不用了。但是盖(买)房子,为儿子娶妻,还是一些老年人认为人生必须完成的任务。当然人们也希望家庭不断发展,家庭成员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断上升等等。这个观念的象征载体是“番薯起”,一种用煮熟的地瓜拌米浆发酵后蒸制的节日食品,为了表示吉祥,还在上面点上食用红。一般在年关做,与红团一起,用于祭祖。这种节日食品也叫起旺(uang,阴去声。“旺”是拟音字)。
焰。在民俗活动中有旺盛、热烈、兴旺之意,就好像熊熊燃烧的火焰,热气逼人。也说“焰灿(红火,热闹)”。人们办喜事喜欢“焰灿(读阳去声)”,也希望家庭“焰灿”,轰轰烈烈。乔迁时,用红泥火炉,装入热烈燃烧的炭火,和其它乔迁物品一起,从旧居一路挑到新居,希望把旧居的旺气带过来。人们还不时抓一把盐巴,洒在炭火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俗称“起焰(使红火、旺盛)”,把旺盛之气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除夕夜在灶膛中烧一大块硬木,使之保持火红,一直到正月初一,称“火母”,寓意年年兴旺、旺盛。
发。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发财,发展,二是家族兴旺、发达,就像树发出新的枝杈,是个好彩头的字眼。莆仙话说“财丁骏发”。典型的象征符号是米糕(仙游称松糕),大米磨成浆经发酵后倒入容器蒸成的糕,有碗糕,和切成菱形的米糕。因其制作过程需经过发酵,蒸熟后就发起来了,人们取其“发”之寓意,寄托了美好的愿望。以盛饭的陶钵子为盛器做成的叫坩(读如科)囝糕,旧时贺乔迁时要特意做并送这种坩囝糕,寓发财、家族发达之意,因为莆仙话“坩”和表示家族的一支的“科”同音。
这些观念反映莆仙人的人生观、价值取向,表达对人生理想目标的追求,体现人们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质。
图1为印上“财丁贵”图案的红团(来源:莆田旅游网) 图2番薯起(来源:莆田小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