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仙方言 点滴辨惑(六十)
【发布日期:2017-06-2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王琛

六十八、头芒、目睭、裂喉、脰丝、尻川
“头发”莆仙方言有的地方称“头毛”。“毛”和“发”本来就有同义之项。成语“毛发俱竖”,即怒发冲冠之意。不知什么原因,现在许多人记录莆仙方言时,都把“毛”写成“芒”。如头芒、汗芒(汗孔的毛:孔毛变音为苦毛)、芒蟹、猪芒。“毛”与“芒”形状虽有相似之处,实质截然不同。“毛”是属人和动物的,“芒”是属植物的。《说文》:“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象形。”饶烱《部首订》毛:“篆正象其冒体蒙茸然者。”而“芒”原义为芭茅,多年生大草本,后词义扩展到谷类种子壳上或草木上的细刺。《说文》:芒,草端。《玉篇》:芒,稻麦芒也。今把rsquo;“头发”写成“头芒”,不但不必要,也不伦不类。
“眼睛”与“目睛”,古今同义。《玉篇》睛,目珠子。《淮南子·主术》:“虽达视犹不能见其睛。”高誘注:“睛,目瞳子也。”明李梦阳《林良画鹰歌》:“一鹰下视睛不转。”目不转睛现为成语。但有人以同音之故把莆仙方言“目睛”写成“目睭”。《字汇补》:“睭,深也。”《淮南子·兵略》:“深哉睭睭,远哉悠悠。”蒋礼鸿《义府续貂·睭睭》:“睭乃闇之一字误析而成,本无此字也。”“目睛”虽与现行莆仙方言音稍有差别,声母却相同,或为变音所致,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完全不必找一个词义不符,又很冷僻的“睭”字来。
“裂喉”,人们看这个词汇就会触目惊心。喉咙是个要害器官,破裂那还得了。可是就有人把莆仙方言“咽喉”写做“裂喉”。《说文》中“咽”、“喉”、“嗌”三个字可以互释。莆仙方言“喉咙”定字为“咽喉”或“嗌喉”均可,音也相近。笔者认为“嗌喉”更好。“嗌”《广韵》伊昔切,入声。段玉裁注:嗌者,扼也,扼要之处也。
咽喉的下面是脖子,莆仙方言称之“脰Luuml;”。有人写做“脰丝”(仙游音uuml;变i),也有人写做“脰录页”。丝者太弱,一拉就断,以“丝”命名脖子不妥。“录页”音Lu,《集韵》 录页,卢谷切,入屋来。《玉篇》录页,项也。“脰录页”与“脰Luuml;”,义符音不符。笔者认为可写做“脰吕”。《说文》:“吕,脊骨也,象形。”段玉裁注:“吕象颗颗相承之骨。”《急就章》第三章:“尻、髋、脊、膂、腰、背、吕。”颜师古注:“吕,脊骨也。”沈民彤释骨:“项大椎以下二十一椎,通称脊骨。”脰吕即颈脖和颈椎骨,音义都很切合。
胳肢窝(咯吱窝、夹ga肢窝),腋下通称。上股和肩膀连接处,靠底下的部位,在两肋的上面,呈窝状。这个人体部位名称,莆仙方言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相同,不必别出心裁,另起 炉灶,写做“膈肋下”、“膈肋窝”、“膈揽下”等等。“膈”是胸腹之间的膜状肌肉,“肋”为胸部的侧面,部位不对,加方位词“下”,更不对。
“尻川”,初看以为是条什么河流,看解释才知是屁股或肛门。也许我们莆仙祖先在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把这个身体部位写做“尻川”,与那时的语音相符。《说文》尻,脽也,段玉裁注:“尻,今俗之沟子是也。”这个“沟子”或许就是当时莆仙方言的“川”。“川”就是流水的地方。可是现代人就很难认同了。虽然莆仙方言中没有“屁股”和“肛门”的说法,可古代汉语中有与莆仙方言同音同义的词——“尻脽”,完全可以使用。苏东坡《书韩幹牧马图》:“先生曹霸弟子韩,厩马多肉lsquo;尻脽rsquo;圆。”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