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
六十六、侉、边、偏与客鞭
笔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北大就读,因为母语是莆仙方言,初来首善之区的京华,操着“普通话无工,本地话掺掺”四不象的话,被北方同学笑为“侉子”。“侉”是什么玩艺儿,当时我不清楚,后来才知道,“侉”音kuǎ,原义是疲惫。现在北方人说人说话“很侉”,是说他口音不正,特别是指跟当地的口音不同。《醒世姻缘》第三十五回中有这样写:“说着蛮不蛮,侉不侉的官话。”
笔者在北京读书工作近十年,语言已经过脱胎换骨。而现在笔者叶落归根在莆田,说着地道的莆仙方言,更不怕有人说我“侉”了。倒是经常听到莆仙人称外地人为“客鞭”。因为笔者近来在写有关莆仙方言的文章,有人就来问:“莆仙话lsquo;客鞭rsquo;是什么意思?怎么写?”这一问真的把我噎住。因为“客鞭”是莆仙方言中新涌现的一个词,需要做一番了解,才有发言权。
“鞭”原义为驾驶者打马之具,或为竹竿子,后来又有一种兵器名曰“鞭”。而“客鞭”当然与这些都沾不上边。方言喜欢用粗话,社会上流行“霸王硬上鞭”的粗话,也有壮阳补肾的鹿鞭、虎鞭、狗鞭、牛鞭等上市,甚至还有“三鞭酒”。有人就问笔者:“客鞭”组词结构形式与这些相仿,是否也属同类。笔者立即回答:不是不是!
这个“鞭”是“偏”的变音。莆仙人听外地人说话与本地口音不同,犹如北方人说笔者为“侉子”一样,说外地人说话“走走(zǎo)”、“边边”或“偏偏”,“客囝说话哔哩偏铃。”“走”是走调之意,“边”和“偏”都有不正不属中心之意,三者在这里同义。这样自然而然,就有人把那些在莆仙人听来说话“侉侉”的外地人,称之为“客边”或“客偏”,即说话口音不正的客地人。如北方人称南方人为“侉子”一样。莆仙方言“边”“偏”与“鞭”音相近,滑稽者便进一步把“客边”“客偏”写成“客鞭”,词的形式似与“狗鞭”、“牛鞭”可作同列,不知其所以然者,就会当成不雅的称谓。
说话口音本无所谓谁正谁偏,有时为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原因,历史地人为地确定以某一种语言为中心,这个中心的语言就是“正”,其他非中心的就是“偏”。有时还会以说话者的立场为中心,自认为“正”,把别的当为“偏”,莆仙方言中新词“客边”“客偏”就是如此,至于这个词可取不可取,读者自明,不须笔者来饶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