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寻找历史的郑樵 ——写在《郑樵》出版之际
【发布日期:2017-06-0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阮其山

历史是一门科学,史料是打开历史之门的阶梯。郑樵的成功出于他的博学深识。他以十年时间搜求图书,读遍东南八分书,而有“万卷灯窗之积”,才有《通志》之巨制。郑樵治史最反对空言论道,鄙视汉唐经师对《诗》、《传》臆想附会的“美剌”,从而创新了学说。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曰:“传者,列事也。”“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也。”如果对郑樵一生的重大事件都不甚了了,何能写清楚郑樵的传记呢?一些郑樵的传记、文章,忽视以史料为依据,于是以想像代替考证,以空言充当史实,捕风捉影,臆想附会。史料贫乏的郑樵传记,如同严重缺钙的人一样,是无法以饱满健康的形象站立读者的面前。
本书作为一册不足十万字的历史普及读物,阅两三年始成稿。按照“丛书”体例要求,以故事的形式表述郑樵的著述人生,力求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但所写的人和事,则都有历史根据。为写一个历史的、真实的郑樵,笔者以大半时间搜集资料,又花不少精力辨析史料,小心求证,以辨明真相。力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疏理出郑樵的人生轨迹。对郑樵平生的重大关节皆有考辨论证,力求做到以史为据,真实可信。对郑樵生平的每一事件,每个人物,每种思想,每次对话,都有史料依据,即便某些推测也须有必要的史料依托。这样的郑樵才是真实的,历史的。因此可以说,本书的形式是故事的,文字是通俗的,内容却是学术的,严肃的。这是一切文史研究者的职业良知与社会责任感之所在。只有敬畏历史,依靠史料,才能认识历史,写好历史。
郑樵作为一位博通百科的史学大师,如何通俗地介绍他的学术成果及其创新精神,如何把他的学术生涯写得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如何把他的诗文揉进他的人生经历,如何把古文转换为白话,等此类历史普及读物的笔法问题,也是写作过程中面临的技术性课题,往往比学术专著更劳心而费力,而不尽人意。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郑樵毕竟是一位千年文化巨人。时空跨越,社会变迁,史料有限,以及“丛书”体例所囿,本书只能大致记述他的人生历程、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贡献,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写作中也发现不少郑樵之“谜”,尚需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手头的资料也未尽其用。或许有必要写一部学术性的郑樵大传。
笔者认为,莆田作为郑樵的故家,号称文献名邦,不仅要以郑樵为荣,更要宣传好郑樵,使郑樵的事迹广为人知,使郑樵的精神深入人心。我们不但要有郑樵的文学传奇、历史传记、名人大传,还要有郑樵的戏剧、电视、诗歌、音乐、书画和工艺美术等多种文化形式的作品,应有以郑樵命名的广场、公园、大道、学校。寄托对郑樵功业的缅怀,对郑樵学术的传承,激励人们弘扬郑樵精神,为莆田文献名邦增添光彩,以告慰夹漈郑先生在天之灵。 (续完)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