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
六十四、兜与袌,赘、声色
方言流传在人们的口头上,以语音为存在形式,要用文字记录或想用方言写作,大家都想把方言语音复原为本来地道的文字,但这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受记录者或使用者的文化修养水平、文风趣味追求等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出现种种差异,有时还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怪象。
笔者正月到沿海游春,在镇上一家颇具规模的饮食店就餐,看到墙壁上挂着一幅大广告,上书“戏麻捞炝肉”,笔者不禁哑然失笑,这显然是方言写别字,应为“戏棚兜炝肉”。“棚”因上一字“戏”的方言声母为h或x,其声列位“gkh”或“jqx”在第三,说“戏棚”时,人们习惯把方言“棚”原声母为b,退为声列位bpm的第三m,而成“麻”,与之对应,听起顺耳。这是莆仙方言变音的一条路子,人们不经理论指导、技术训练,而能按习惯运用自如。ba“棚”变音为ma“麻”。这是方言写同音别字.而“兜”写成“捞”,虽然也是声母列位dtl第一变第三,但“捞”是普通话念音与地方方言混用,不伦不类。不是作者有意制造噱头,就是无知,如此都不可取。
说到“兜”,倒值得提出辨一辨。“兜”的原义是首铠,即古代头盔。后来词义扩展为帽子、口袋;还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如兜一圈,吃不了兜着走。有的方言在“兜”字上加草头为“蔸”,指某些植物的根和靠近根的茎,如禾蔸,蔸距等。莆仙方言中“兜”的出场率很高。作名词如布蔸(稻秧);作量词如一蔸草,一蔸树;作方位词(周围)如门兜、树兜、溪兜、脚(骹)兜、戏棚兜等,一句自我调侃的农家乐俗语:“锄头田里抠抠,老婆呆囝身兜。”
普通话“兜”还有衣上口袋之义。衣上口袋莆仙方言为布奥切,称“袌”p?蘅u。袌(衣中加包)《广韵》:袌,衣前襟。郭璞注:前襟施袌囊也,义同袏。《玉篇》袏,衣包囊也。
莆仙方言:把东西暂时放在口袋或衣兜里,准备随时取出,这个做法称为nuigrave;。例如:钱nuigrave;袌里。这个nuigrave;字的相应汉字是哪个,很少人写出来。其实是“赘”字。赘zhuigrave;,《广韵》:之芮切,与莆仙方言文读相同。“赘”是会意字,《说文》:从敖、贝者,敖者犹放贝当复取之也。莆仙方言用nuigrave;(赘)比普通话“放”更为确切。
研究方言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莆仙方言称之为“大声色”的事。
“声色”在汉语中是多义的,成语“声色俱厉”与“声色犬马”,同样“声色”意义截然不同。“声色俱厉”的声色是指说话的声调和脸色。而“声色犬马”在《后汉书·北海靖王兴传》:“声色是娱,犬马是好(去声)”。声指歌舞,色指女色,形容其纵情享乐的生活。我们常用“有声有色”来形容说话、写文章、或表演非常精彩生动。其典出于《庄子·天瑞》有声者,有声声者;有色者,有色色者”。莆仙方言说:“今年春晚节目大声色”,就是根据古汉语的典故。
有人把这个“声色”写成“神色”。神色是指神情容色,与娱乐趣味毫无关系,音虽相同,一字之差,意义全失。
语言必须遵守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由个人没有根据随便指派几个什么字来表示什么意思,就可以得到社会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