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凤
名闻遐迩的东汾青山寺坐落于灵川镇东进村,它背靠郁郁葱葱的紫璜山,面向波光粼粼的东汾海,流水潺潺的汾溪从寺前蜿蜒而过,环境清幽,风景秀丽,是莆田沿海一处旅游景点。
明朝崇祯年间,张瑞图致仕还乡,路过东汾青山寺,应寺主邀请挥毫题写了一副楹联。联曰:“从闻思修大士何曾出世,发戒定慧众生各自开堂。”(如图)清初,寺院重建时,寺主将这副楹联镌刻在石柱上,矗立在大雄宝殿大门前。寺内僧尼和村中信众十分爱护这对石柱联,时时保护,不让毁坏,保存至今,弥足珍贵。
张瑞图(1570—1641年),字长公,号二水,晚号白豪庵居士,福建省泉州府晋江青阳人。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考中举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赴北京参加会试,殿试第三名,俗称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加少师。张瑞图是晚明著名书法家,与邢侗、米万钟、董其昌并称“四家”,他锐意革新,善于打破原有的规矩法则,注重表现骨力、神韵和整体气势,其书作远传日本,备受推崇。
东汾青山寺珍藏的这副石柱联是张瑞图晚年书作,他以尖厉的露锋、方折、跳荡的结体为基调,硬峭纵放的笔法,拙野狂怪的结体,犬齿交错的布局,形成“奇逸”书风,自辟蹊径,独具一格。
这副石柱联富有浓厚的禅理。先看上联,“闻思修”是修学佛法的三大次第——“闻慧”“思慧”“修慧”。闻,即听闻佛法,由闻而思,由思而修,由修而证,乃修学通途。“修”,修行。修行:佛教名词,佛教徒依据佛说教义去实行为“修行”,主要指持戒、习定而言。大士:佛教指佛和菩萨,这里指观音。何曾: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出世:佛教名词,指脱离世间,不再关心凡尘俗世。观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立下宏大誓愿,要拯救众生出离苦海,前往极乐世界,所以她时时刻刻都在世间。
再看下联,“戒定慧”也是佛教名词,合称为三学,即循序渐进的三项训练内容。戒,持戒,完善道德品行;定,学定,致力于内心平静;慧,修慧,培育、提升智慧。佛教认为,人们身上有私心杂念,那么如何去掉贪欲呢?就是要修习戒、定、慧三学。持戒,守持戒律,身心无邪恶;学禅定,静心息虑,心境无限光明;修慧,修习智慧,有了远大的学识,才能教化众生。众生:佛教名词,意指众多有生命的,如人和动物。开堂:开启佛堂,即上佛堂念经拜佛,按佛理行事。
上联意译:观音大士虽然出家潜心修行,但她未曾离开世间;下联意译:信徒们誓愿念经,虔心拜佛,三学齐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