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榜家就在这个房子旁边,游击队员在此喝“黑酒”
1935年秋,国民党敌人对常太地区的老百姓进行残酷的迫害,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导致常太游击区的几个小山村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为了生存,很多老百姓被逼无奈,只好背井离乡,跑到山上隐居。
常太镇马院村年仅10岁的陈新桂,本该花季般无忧无虑,在白色恐怖下,却已早早懂事了。他的父亲陈先富,偷偷支援游击队,经常乔装成养猪的农夫,挑着一担地瓜、芋头或新鲜的时令蔬菜,上面铺上一层厚实的地瓜叶(地瓜叶当时是给猪吃的),穿梭于游击队驻地和村里支持革命的农户家。
那时候,村里时常传出,哪家哪家的孩子又“失踪”了。新桂父亲担心自家孩子的安全,外出时就把新桂带在身边。
初夏的一天,新桂父亲挑着满满的一担“猪食”,沿着崎岖的小路往山上赶。一路上,他三步并作两步,不时地回头张望,神色略带慌张,时不时地冲新桂催促道:“孩子,快点!快点!”
道路泥泞蜿蜒,漫长而又曲折。不知走了多久,新桂的肚子开始“咕噜咕噜”地发出抗议。在一个拐弯处,新桂实在走不动了,有气无力地叫道:“爸爸,我饿了!”说完,就像面条一般软软地靠在路边的一棵树下。新桂父亲毕竟心疼孩子,他放下担子,小心翼翼地拨开铺在箩筐上面的地瓜叶,从里头找出一个最小的生地瓜,扯起身上破旧的衣角擦了几下,让儿子赶紧吃。新桂看到地瓜,两眼放光,迅速接过地瓜就往嘴里送,“好吃,真好吃!”这地瓜犹如母亲的乳汁,多汁香甜,一下子给他的身体注入了新能量。看着儿子狼吞虎咽的样子,新桂父亲不由地发出一声长而无奈的轻叹,摇了摇头继续赶路。
在趟过一条溪流,穿越一片樟树林后,俩人终于来到了林中的几座房前。新桂父亲仔细查看了四周,确定无人后,来到一座土木结构的房前,“咚、咚、咚”敲了三下门,随后用树叶吹起口哨。门很快打开了,探出一张新桂熟悉的面孔,是父亲的表哥邱子国。
“表叔,你家住在这里吗?”见到一向疼爱自己的表叔,新桂激动地喊道。邱子国赶紧上前用力捂住新桂的嘴巴,同时用食指放在嘴唇边,示意新桂不要大声叫喊,眼疾手快地把新桂拉进屋里。后来新桂才知道,这不是邱子国的房子,而是陈文榜的家。
新桂被邱叔叔强壮有力的手捂过,嘴巴特别疼,脸上也留下明显的五指痕迹。但是进屋之后,新桂马上被屋后树林的一番热闹景象所吸引:林中搭盖了许多的茅草帐篷,大约有七八十名青壮年(游击队员)在武装训练,其中二十多名是年轻女人。两鬓斑白的老人在那里有说有笑,缝补衣服;勤奋好学的少年,在帐篷内静静地看书。较远处的一个帐篷,依山势而建,规模很大。邱叔叔带着新桂父子两人,向远处的大帐篷走去,一路上,游击队员不时跟他们点头微笑示意,他们的目光很友善,态度很热情。走入屋内,新桂才知道,这是一家两层的茅草屋,底下一层是牛栏,二楼已经破旧不堪,楼板被大伙踩得吱吱直响,看上去摇摇欲坠。
茅草屋里站满了游击队员,他们衣衫褴褛,但情绪高涨,精神十分振奋,这与周边寂静的环境很不和谐,甚至格格不入。许多年后,新桂才感悟到,这间房屋绝不是普通的房子,这里播撒着人世间自由、平等、正义的红色种子,宣传着马列主义,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阴暗潮湿的茅草屋正举行着古老而又庄严的仪式——喝“发誓酒”。发誓,也许在今天一些年轻人看来,那是口说无凭。但在当时,人人守信用,个个讲义气,发誓仪式是最简单最有效的约束方法,相当于今天的签合同,发完誓,每个人的行为都要受到制约。邱叔叔拿起一叠符,每人分一张,每张符上都写着“保守秘密,永不出卖同志”。大家在符上签完名字,邱叔叔把符收起来,用桌上的香火点燃,烧成灰烬倒进酒缸里,随后端起酒缸给几十个大碗都满上黑乎乎的掺杂着符灰的酒。一切就绪后,一位体格健壮面容刚毅的中年大叔从人群中走出,端起一碗黑酒,面向大家大声说道:“同志们,今天在此发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若有泄露秘密,如有反复,天诛地灭。”说完,仰头把黑酒一饮而尽。在场的其他人也纷纷端起大碗,异口同声说道:“我愿同生死,如不守约,不得好死!”随即一口把碗里的黑酒喝完。
新桂见大家喝黑酒时都豪情满怀,心想这黑酒肯定比地瓜还美味可口。
也许是大家的誓言铿锵有力,亦或是“发誓酒”喝得太过酣畅淋漓,正当大家憧憬美好的未来时,“轰hellip;hellip;”的一声,承重过量的茅草屋突然坍塌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事故,大家都始料不及,一下从二楼全摔了下来。所幸房屋本身是茅草屋,底层牛栏里也铺了不少干草,大家伤情尚不算严重。伤势最重的要数新桂的父亲,腰部正好被一根房梁砸中,躺在地上迟迟没有起身。游击队员纷纷上前搀扶慰问,但他依然咬着牙说:“没事,没事!”叫大家不用理会自己,救助老人和妇女要紧。从那以后,腰痛就成了伴随新桂父亲一生的“杰作”。
那时新桂最为惦记的还是黑酒。他起身后,都没来得及顾上父亲,就急忙搜寻酒缸、酒碗。正好房屋角落还有一个完好的大碗,碗里还剩少许黑酒,他趁人不注意,偷偷地用食指沾了一下,放在嘴里舔了舔,顿时舌头像被火烧了一样,火辣火辣的,立即飞奔出去找水喝hellip;hellip;
站在茅草屋遗址前,91岁高龄的陈新桂向我们讲述着他一生最为怀念和珍惜的童年记忆,重温闽中工农游击队的革命历史,感受革命先辈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