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谷城名人墨迹何其多(一)
【发布日期:2017-04-1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俞宗建

图1

图2

图3

图4

莆阳名人墨迹何其多,自谷城亦可管窥一斑。 近日,笔者由挚友陈文宁先生引领二度赴谷城(按:陈老家莆田黄石)各大名胜古迹寻踪探幽,发现许多珍贵的名人题刻、书画真迹和文献史料。
朱熹书匾题刻:濯缨亭 、天光云影
朱熹理学思想早期得益莆田三位导师恩泽,心存感激,曾四次来莆访师拜友,讲学传道,并留下十多处珍贵书法题刻。
近日,在黄石小横塘国清塘附近一个农户家里,我们见到一块据传为朱熹所书的“天光云影”石刻(图1),该石刻长103厘米、宽27厘米、厚12厘米。查考朱熹曾作《观书有感》二首,其中第一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中第二句开头出现“天光云影”。朱熹为莆田所题的“天光云影”究竟位于何处?
据清代林岵瞻(1799~1883年)修《莆田县志稿》古迹中载:在国清塘上,朱文公(朱熹)书“濯缨亭”及“天光云影”。自此获悉朱熹所题“灈缨亭” “天光云影”二匾是在国清塘上。那么国清塘又在何处?
据明代林登名撰《莆舆纪胜》载:
濯缨池在谷城山之麓,名国清塘、亦名姑青,木兰水相灌注,澄碧百顷,壶公谷城,倒影其中,上有亭,朱晦翁(朱熹)匾曰:“濯缨亭”,则宋时林回年(按:林国钧,号回年)所构也,故老相传。
明代著名学者、方志学家何乔远所著《闽书》第一册卷之三十三载:
城山,在壶公山南麓,形如植冠,黄石市主山也。本名国清山,以在国清塘上,好事者以其北有黄石,乃传会张其事,改曰谷城。又传,旧有蜘蛛绕山为城,乃名城也。古谶:“城山青水,南出公卿。”缘山石色,须青乃秀也。今多栽松,亦名青山矣。旧有兴云洞、呼月台,有松隐、竹隐、梅隐三巖,第遣遗迹而已。下则国清塘在焉hellip;hellip;国清,一名姑青,唐时所建。
木兰山,下有朩兰溪,木兰陂在焉。宋李长者宏,与僧智日所筑也。山下故有水,曰南洋,唐观察使裴次元,隄海为田三百顷,岁则大丰。其时有横塘、新塘、陈塘、唐坑塘、许塘五塘。与城山之国清塘合为六,凡灌田千余顷,盖《唐书》载之地志云。
何乔远在此明言“国清塘”是在城山之下,其附近有松隐精舍、竹隐精舍和梅隐精舍。故宋代著名理学家林光朝有诗标题为《城山国清塘》:
烛龙醉倒不开眼,遮空万里云张繖。
小舟塘外日溶溶,渔歌忽断荷花风。
倚岩僧舍扃深户,我来跋涉拳肩股。
喘停更促短筇上,怪石周遭卧万鼓。
况是秋风到此山,惟有孤鸿时往还。
劳劳百年共缠缚,不似青山长自闲。
古人古人嗟已远,长歌商颂归来晚。
赵孟頫书法:水清花自照 风暖鸟相呼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们来到黄石横塘一彭氏人家的花圃旁,见到一棵据说是二百多年前,从京城移植过来的名贵品种凤兰花,花木冠状如鹿角,开花时格外馨香,沁人心脾!最重要的是名花配名石,名石镌刻名人书法,竟然被泥士默默掩埋在其旁无人问津。主人得知我们来意,立即拿来工具把这棵名树下方一块紫黑色的石头前方土壤取出,挖下深度大约六十厘米,宽度三十厘米,拔开泥土,再用清水冲冼石头上面题刻字迹,惊现:水清花自照,风暖鸟相呼。子昂书(图2)。此子昂者赵孟頫也。
赵孟頫(1254—1322) ,浙江湖州人。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被称为中国诗书画完美结合第一人。 在书法上,赵孟頫用心临摹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智永的经典作品,力求从魏晋人的作品中汲取营养。赵孟頫临摹的拓本字帖,与钟、王、智永原写本的神采拉开距离。加之晋人席地而作、悬空书写,与元代端坐高椅、据案书写的姿势截然不同,书写效果意趣有别。
赵孟頫尚古尊古、摹临古人点划的临帖方式,其对明清以降书风影响很大。他借鉴行书的笔法与小楷的结体来写大楷,创造出一种别于欧、柳、颜体刚性楷书的柔性赵体楷书,因其适应性强,大可书写匾额,小字可誊录殿试大卷,元代刻书普遍通行赵体,可知赵字的书风影响之巨。
仁宗皇帝曾曰:文学之士,世所难得,如唐李太白,宋苏子瞻,姓名彰彰然,常在人耳目,今朕有赵子昂,与古人何异?仁宗的意思就是说,赵孟頫完全可以和李太白苏轼相提并论,这里还仅仅所指是文学绘画成就,而在书法上面,评者说元代赵孟頫与宋四家任何一位相比也毫不逊色。只是大多数人不知而己。连书法大家董其昌也曾评曰:“余年十八学晋人书,便已目无赵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之不可及也”。赵孟頫是浙江湖州吴兴人,故这里的赵吴兴其实就是指赵孟頫,董其昌之前也不把赵孟頫放在眼里,可是越到后面,随着自己经历越多,年龄越大,就越发现,赵孟頫难以超越,了不得。
所以,此次在莆田黄石发现这块珍贵石碣:水清花自照,风暖鸟相呼,子昂书。可谓极其难得,系莆阳大地首次呈现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书法题刻墨迹。希望能引起地方文史专家和文物主管部门的重视,尽快与彭氏家族(石碣据说乃系彭汝楠、彭鹏、彭刚等名人代代相承而来)联系沟通,给予妥善保护和珍藏。
文徵明书丹:洪瞻墓志铭
在莆田林墩村有一块明代莆田太子太保,刑部尚书林俊撰文,著名书画大家文征明书丹,莆田人郑岳篆额,江苏苏州章简甫刻碑四人合作的《赠承德郎户部主事洪君墓志铭》(图3、图4lt;局部gt;)。残碑高144厘米,宽72厘米,厚23厘米。该碑共刻隶书692字。现状断为二截,后接合一起迁移到林墩戚继光纪念馆珍藏。
据史料载,文徵明生于明成化六年(1470),卒于嘉靖三十八(1559),历经四朝,高龄九十。文徴明二十五岁第一次参加科考,到了知天命计九次参加科考却未取得仼何功名,文氏慨然叹曰:“得不得固有命耳。”直至嘉靖元年(1522),文徵明的仕途和命运发生转机,莆田籍工部尚书林俊爱识其才,特向应天府巡抚李充嗣写封举荐信函,赞誉文徵明品行高洁、学问深邃、书法遒劲,于是,李充嗣荐举文徵明入太学。另据陈衍著《福建通志·列传·明五》载:当见素(林俊,字见素)再起刑部尚书时,长洲文徴明以应贡至京,见素首造其馆,遍称之于台省,于是吏部尚书乔宇荐授文徵明翰林院待诏。见素曰:“吾此行为文徵明了此一事,不为徒行矣。”
林俊为文徴明重新点燃了追求文学绘画艺术的梦想和希望,寻回自信心和成就感,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林俊可谓是文徵明的伯乐。文徴明铭记林俊的知遇之恩,在给其家人众多书信中,至少有九封信件提及莆田林俊的举荐提携之功和精心呵护之恩。文徵明亦曾《题四川归棹图奉寄见素中承林公》诗曰:
“莆阳中承千人英,怀忠事君老弥贞。向来声华四海倾,一言忤志还归耕。归来忧世殊未已,况也黑头方壮齿。天子俄悬西顾忧,尺一到门报袂起。卷甲宵驰万里轻,竟剪穷凶报明主。捷书朝入剑门关,高情暮在壶公山。豺狼满道不可往,锦城虽乐何如还?功成名退古所难,角中东第畴能攀。蜀江溶溶日千里,归心更比江流驶。玉垒浮云千万重,不如先生归兴浓。瞿塘滟滪声撼空,落日惨淡摇长风。鸟道衡绝悲蚕丛,娥眉宛转开芙蓉。青天一发付回首,江山与我俱无穷。呜呼,江山与我俱无穷,先生一棹岷峨东。”
从文徵明绘《四川归棹图》并题诗奉寄赠见素(林俊,字见素)中丞林公。亦获悉文徵明对林俊的感激之情和对其高尚情操的由衷敬仰!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