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
五十八、馅与奥
节日吃饺子,想起“馅”字来。凭现年八十老几的笔者记忆,莆仙人以前生活中没有听过“馅”字。“馅”字是建国后从北方引进过来的。以前莆仙方言把所谓的“馅”的意思,都说为“奥”,现在如果用莆仙方言还是说为“奥”,“馅”在莆仙方言中没有存在的地位。
于是笔者头脑中就发生“馅”与“奥”的打仗,需要调解一番。
不可否认,“馅”字的创造者是很聪明的:以“食”为形(义)符,表示食物;以“陷”为声和意之符,表示这个东西音为“陷”,这个东西又是深陷在其中,非常确切。不过辞书中提供“馅”材料的年代都是比较近的,最早是宋朝,王梵志诗:“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内。”是说城外一个个像馒头的坟墓,城内的人是它的馅儿。
而“奥”的历史就古老的多,在先秦古籍中常见到,不过不是做为所谓的“馅”来解释,而是人居住之处,《说文》:“奥,宛也,室之西南隈。”段玉裁注:“奥宛两声(即连绵词,意思相同),宛,委屈也,宛然深藏,室之尊处也。”看来“奥”的原始义是供作尊者居住的深藏在屋子里的一间房间。而莆仙方言“奥”是它的引伸义。“奥”在包子、饺子里也是深藏的,“奥”在包子、饺子里也是“尊者”,是其主要精华的内容。莆仙方言用“奥”来转注“馅”,也是非常聪明的。
笔者行文至此,忽然想起“奥”的篆书(如图)来,这明明是在用会意的手法,体现人在包包子的特写镜头。看,一双手把剁碎的食物“米”,塞进皮儿里,正在捏合封口,形象极了。秦宰相李斯创小篆时未必看到今天的包子,《说文》也把“奥”当作形声字,笔者写此,仅供读者一粲。
后来也出现在“奥”字之旁加“食”、加“肉(月)”、加“口”的字,但都与“馅”不同义。其中“月奥”字还有点相仿。“月奥”原义是鸟胃,后来引申为一种藏肉法。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月奥,奥也。藏肉于奥,稍出用之也。”这不像现在的包子、饺子,而像现在的灌肠、香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