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碧岩
“磨镜”一词,是源于古代的“磨治铜镜”一种手工艺。古用铜镜,须常磨光方能照影,当时从事磨治铜镜工艺活的人,是称磨镜匠,磨治技术精湛的,就称为磨镜师傅。师傅一词,莆仙方言音为“师(音同狮)傅(音同剥)”。在莆仙民间,人们称磨镜师傅为“磨镜阿”,或尊称为“磨镜师(音同狮)”。
磨镜是民间中的一种类似小钳工的手工艺,从事磨镜的师傅有的坐店“收生意”,有的则是挑着“磨镜担”走街串巷招揽生意活。这种民间手工艺习俗自宋沿袭迄今,现将此习俗作一番简单介绍,以飨后人。
磨镜师的行当较简单:一副磨镜担,二串铜板而已。铜板有一串四块和一串六块两种。磨镜师下乡服务时,不用吆喝,只要摇动铜板,发出“铿锵”的声音,人们闻声便知磨镜师来了,有什么要修理的便可以拿出来修理。铜片越多,修理的品种越多,技艺越精。
磨镜担的一头是主要的,共分五层:底层是风箱,是铸铜铝饭勺、锡焊油桶、铸古式屉锁等用的;二层抽屉大些,放较粗大的工具,如锤子、钳子、大锉子等;顶层抽屉隔成几个小格,放些较小的零件;顶部安装一块小木板,斜度15℃,这便是工作台。另一头分两层,底层放炉子、磨刀石,上层做成箱状,放一些生活用品,因为他们经常要在外面住宿。
别看行当简单,能修理的品种可多啦!最早的磨镜师是专门为女人磨梳妆台上的铜镜,他们能把铜镜磨得光亮照人,供女人对镜打扮梳妆,故名磨镜师。后来,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逐渐扩展为修鸟铳,铸铜铝饭勺,焊锡、配修钥匙、修补眼镜、磨剪刀、铣菜刀、修时钟、修雨伞、补雨鞋、铆钉、安装屉锁、安装厨屉拉手、装饰等日常生产生活必需的手工艺。
如今,手工配钥匙已变成电子配匙,鸟铳已绝迹,铜铝饭勺已被不锈钢勺所取代,磨刀石、铣子也被机械砂轮淘汰hellip;hellip;磨镜师已销声匿迹了,磨镜师这一小钳工的行业也只好退出历史舞台,无人问津了。
莆仙磨镜师虽已绝迹,但他们的思想品德、精神风貌却值得我们铭记在心,薪火相传。他们不是唯利是图之辈,而是家门口的维修服务队。下乡服务时,遇到贫困户或尼庵寺院修理东西,他们都分文不收,免费服务。他们吃苦耐劳,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们早出晚归,上山下乡,走街串巷,历尽风霜,肩挑日和月,赏尽暑与寒。他们以德为首,扶危济贫,为人和善,博得好评。每到一个地方,都有知交留宿请饭,广交天下朋友。用时髦的话说,就是构建和谐社会,他们真是功不可没。可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他们对手艺精益求精,无论多小的东西,都是精心修理,从不含糊马虎,直到主人满意为止hellip;hellip;这些都是值得大家学习借鉴、代代相传的。
“铿锵、铿锵hellip;hellip;”随着“磨镜声”渐渐远逝,磨镜行业已完成历史使命,悄然退出历史舞台,但它确实曾是民间传统技艺的一朵奇葩,应在民间传统工艺史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