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
五十六 话说“乌鬼蔗”等等
在一本莆仙方言书中有“乌鬼蔗”一词,注:“果蔗也。”蔗秆外皮紫黑色,吃起来又嫩又甜。这个可怕的“乌鬼”一看便知是写白字。“鬼”音 为guo,莆仙方言上声,是“管”的变音。莆仙方言谓竹草类的秆称为“管”,如“竹管”,“草管”,“蔴管”等,以其管状而言。后来发展到所有植物的秆和枝干都可以称“管”,如树管“蔗管”。由“乌鬼蔗”联想起莆仙方言中许多东西的名称很怪,试作辨惑如下:
一、“讲卵”。莆仙方言谓那种会模仿人的某些声音的鸟为“讲卵”。这鸟现代汉语称“八哥”,古代汉语称“鸲鹆”(qu yu).据《负喧杂录·物以讳易》载:南唐李主讳煜(yu)改鸲鹆为八哥。莆仙方言不称鸲鹆,也不称八哥,而称“讲卵”。很怪,卵会说话吗?笔者推测原应称“讲鸟”,会讲话的鸟。如“跳鱼”“睏猪”“画士”“绣娘”等等组词。“鸟”在莆仙方言中是男子生殖器的称呼,不雅。而代之以“卵”。“卵”为睾丸的俗称。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啮虎》:“昔人料虎须,今人吮虎卵乎?”“鸟”和“卵”,可同义,而“卵”稍委婉一些。
二、“尿事布”。现在养育婴儿有高档的尿不湿,过去是用旧衣裳或破布垫在婴儿的屁股下,有人写做“尿事布”。这个“事”应为“欶”。“欶”shuo,《说文》:欶,吮也。《通俗文》:含吸曰欶。同类物有鞋内吸脚汗的垫,有人写做“鞋素”,也应该是“鞋欶”。
三 、“草薪”。现在大部分人家床上铺着又温又柔的席梦思。过去莆仙人过冬,床上铺着一种用稻草编结的席垫。这个东西有人写做“草薪”。音同义不同,应为“草荐”。“荐”原义是用草做的坐卧垫。古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卧薪”是睡在柴禾堆里,不是睡在草垫上。
四、“鸡叶”。莆仙民间过春节蒸红糰 ,一个个红糰都用树叶,特别是用艳山姜的叶子作垫,使红糰不粘蒸笼布,并有特殊香味。艳山姜的叶子,莆仙称“粿叶”,红糰也是一种粿。也有人称之为“鸡叶”,很怪。想起端午节做粽子,也用艳山姜的叶茎劈成细丝当小绳缚系粽子,莆仙方言白话,“系”与“鸡”同音,所以有人就写白字为为“鸡叶”,实为“系叶”。
五 、“青黄”和“刺圆”。这是莆仙方言对杨梅的称呼。明李时珍曰:其形如水杨子,而其味似梅,故名。《异物志》杨梅其实外著核,熟时正赤,味甘酸。莆仙盛产杨梅,可是不称“杨梅”,人们都以“青黄”或“刺圆”之音呼之。笔者究其来历,“青黄”是说它的色,先青后黄(最后红紫)。“刺圆” 是说它的形,像个小圆球,身上长满肉状的刺。笔者认为“青黄”一个字文读一个字白读,不符合莆仙方言的规则,而且只说它的一部分过程的颜色,概括得不好。“刺圆”两字均为白读,其说法虽也不完善,但比“青黄”好。
六、“豆片心”。莆仙方言“豆腐”二字合音为dao,习惯用“豆”字代替dao。“豆片心”即为普通话豆腐皮或豆筋。笔者认为“豆片心”应为“豆面巾”。过去民间做豆腐皮,是用大锅盛满豆浆,猛火烧煮,使其水分蒸发,锅里豆浆表面凝结成一层皮,然后用长筷伸进其底下,托起来,像一张圆形的巾,所以写做“豆面巾”更确切,“豆片心”仅为表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