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
五十四、拈阄、摸抠、抠书、巧书
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会遇到这样情况,双方或多方需要决定对某事物的利和害的分配,这个分配必须体现客观、自愿的原则,使各自对分配结果,均无怨言。遇到这种情况,在中国民间常采用拈阄的方法。这是很古老的做法。在《三国志通俗演义·曹公分兵拒袁绍》中就有记载:“刘岱、王忠二人相推,使曰:lsquo;你两个人拈阄,拈着的便去。rsquo;王忠拈着lsquo;先rsquo;字,便分兵一半来取徐州。”拈阄或抓阄是汉语的普通说法,莆仙方言不这样说,而称摸抠(音为mou kao)。
“摸”是指闭着眼睛伸手抓取,或伸手在暗箱里摸取,这符合客观自愿的原则。“抠”是刻的意思,莆仙方言中还有“抠木(柴)”、“抠花”等说法。“摸抠”的“抠”来源于古代的“契”字。“契”字上部右边是一把刀,左边是一根竹木之类的条片,上面三横是被刀抠刻的记号,下面“大”字是两只“手(又)”的变形。“契”字是会意字,表示各人用手去拿被刀抠刻记号的信物。《说文》:“契,大约也。”即重大的契约,一经决定,不能更改,上有抠刻的记号,改不得。这个古老的“契”,发展到现代,不用竹木条片抠刻,而用纸张书写,莆仙方言还把“契约”称为“抠书”。名称十分古老,怪不得好多人不知其所以然。“拈阄”说为“摸抠”的来历也在此。
莆仙民间做契约,为了防伪,把双方或多方的契约文后空白处交叠一起,在上面书写一个比较复杂的汉字,分开来各份契约上都有这个汉字的某个部分的笔划,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字。这种防伪手段非常巧妙,很难造假,所以有人也把契约称为“巧书”。“抠”与“巧”,莆仙方言很接近,并且“巧”字很符合防伪的“巧妙”,“巧书”之名也就被人们接受,在社会上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