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慰问知青杂记
【发布日期:2017-03-0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李福生

1968年,毛泽东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hellip;hellip;”的号召,从1969年起,全国性知青上山下乡形成高潮。1969年,涵江镇共有987位知青到连城县各地农村上山下乡。1970年,涵江镇又有200多位知青到莆田县白沙、庄边、新县、大洋等公社的农村(或知青点)上山下乡。1970年底,也就是临近春节前一个月,涵江镇政府根据莆田县政府的统一布署,要求各地要对当地农村上山下乡知青进行春节前慰问。涵江镇政府组织以孔德恩为团长、孔令堂为副团长,同时抽调莆田六中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为文艺小分队组成的慰问团,深入涵江庄边、黄龙、吉云、凤际、大洋、兔洋、霞洋等农村,对在那里“插队落户”的知青进行慰问。
回望那个时代,那是文化生活贫乏的时代,但同时又是一个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文艺活动很频繁的时代。记得那时离1971年春节还有一个月,那些日子天寒地冻,莆田六中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前台演员、后台乐队)近三十多位队员都是十五六岁的少男少女,在黄敬阳、陈文香、戴永安、洪文钟等老师带领下,自带被褥、演出道具,坐着解放军卡车进入涵江山区进行慰问演出。
为了完成好这次慰问演出任务,校宣传队的老师和队员们非常重视,作为一项主要政治任务来完成,老师们提前二个月做好演出节目的编排,队员们在那段日子里日夜加点刻苦排练,各项准备工作做得有序到位。这一台节目有藏族歌舞《洗衣舞》、《北京的金山上》、蒙古族舞蹈《草原儿女见到毛主席》、表演唱《丰收舞》、《六大嫂送粮忙》、群口词《农村天地大有作为》、快板、相声、独唱、器乐合奏、样板戏《红灯戏》、《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片断、莆仙现代小戏等,节目短小精悍,有较好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校宣传队的演员们起早贪黑在青璜山的山坡松树下练乐、练声、练功,齐心协力保证节目的质量和演出水平。
我们首站在庄边礼堂演出,那时候已进入严冬季节,寒气逼人,十里八乡的很多村民和知青结伴赶来。慰问演出在大合唱中拉开序幕,娴熟优美的舞蹈、脍炙人品的红歌、丰富多彩的演唱、幽默诙谐的小戏等节目表演,赢得全场阵阵的掌声、欢呼声,器乐合奏《喜送公粮》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hellip;hellip;。那晚,由于赶来观众人山人海,挤满礼堂的大门口,就连礼堂的过道都站满了人,用“水泄不通”来形容也不过分。为了满足庄边公社群众和知青们一再要求,公社党委领导和慰问团负责人协商,决定第二天在庄边公社礼堂增加演出一场。
第三天我们徒步去吉云村临时搭建的露天舞台上演出,当时天气严寒,大家穿着单薄的演出服,被冻得脸色发青、嘴唇黑紫,面对眼前热情的村民,面对台下那些质朴而亲切的眼神,总是让心里温暖。表演时,大家丝毫不敢松懈,认真演完每一个节目,博得观众阵阵喝彩。
第四天下午4点左右,队员们早早地化完妆,背着道具、乐器,徒步近十公里,一路上,山林那些不知名的鸟儿鸣叫不停,也许是用大合唱迎接我们的来临,来到黄龙村临时露天舞台,舞台是简陋的,荒地里用木板临时搭建台子。那天寒风凛冽,演出中时不时刮着寒风,让在台上演唱的演员们,吃了一嘴的尘土。而简易木板搭建的舞台,又凹凸不平,一个大幅度的造型动作,少不了磕着碰着。我记得有两个主要演员在台下开玩笑打趣自己腿上青斑谁多,谁的图案好看hellip;hellip;
第五天晚上,在凤际村搭建的露天舞台演出时,天上飘起细雨,舞台上没有棚盖,穿着单薄的演出服装,从第一个节目到最后一个节目,演员们快被淋透了,冻得演员们全身发抖,双脚麻木,大家看着台下观众没有离开,一直盯着舞台观看。演员们就是被这样的热情鼓舞和感动,一直坚持演出到最后一场。我记得演完下台后,一位山区的大娘走过来拉着我快要冻僵的手说,“你们都这么瘦小,表演那么的好,那么冷,是怎么使上劲的,我都看不下去了,把你们在舞台上冻成这样了。”
第六天上午,慰问团和演出队又坐军用卡车进入山旮旯的大洋公社慰问当地的知青。第一站是在大洋公社礼堂演出,演出盛况不亚于首场演出hellip;hellip;第七天晚,演出队的队员们又精神抖擞徒步到兔洋村的露天舞台演出。第八天下午,大家早早开始化妆,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徒步行程,到达离大洋公社几公里外的霞洋村临时搭建的露天舞台演出hellip;hellip;
宣传队每到一处,山里村民和知青踊跃观看,整台晚会在这山里旮旯大受村民和知青的欢迎。每晚演出,台前台后人头攒动,望不到边,估计每场都有上千人。那近十天的巡回文艺演出地点大多是在宽旷晒谷场临时搭建的舞台上,当时天寒地冻,虽然大家冻得直哆嗦,演出节目时,台上队员们都会热情洋溢上演每个节目,下一个节目候场的演员们互相拥抱取暖。
每次演出结束,所在生产队的干部群众都会送来热腾腾的姜汤、菜饭或豆浆米粉给大家暖身解饿。大家一边吃着,一边讨论着彼此今天的演出感受。年轻人总是活力四射,在大家都疲惫不堪时,总是被一些“开心果”队员说上几句笑话舒展着同学们的神经。
一台戏需要三个工作组配合,演员、乐队、后勤,而后勤涵盖舞美、灯光、服装、道具等,都是几个老师和几位“跑龙套”的演员负责。他们拉上了帷幕,将剧中桌子椅子等道具搬起,放到需要布置的场景,他们的工作需要在几秒钟之内完成,以便准确切换场景。黄敬阳老师不仅是每场演出节目总指挥,还担任乐队司鼓。陈文香老师掌管着宣传队的道具 、服装,每个节目开演前为大家及时准备好每个角色需要衣帽和道具,很多演出的布景、道具也是老师自已搬来抬去的。
一路上,文艺队的老师还专门收集知青在农村表现出来的先进事迹,临时编排快板、相声等小节目来颂扬他们。那时,山里演出经常要徒步近十公里到演出地点,同学们还要自带道具、乐器等负重行进,队员相互关心,轮流替背,没有一个队员叫苦叫累。忙碌的时候,你帮他化妆,我帮你换戏服,你给我带饭,我帮他打开水,感冒了有老师细心照看,请医送药。老师和队员们团结互助,互相关心已经成为这个团队的“常态”。
精彩的表演,良好的作风,得到了山里村民和知青的广泛赞誉。也为寒冷的山区添了几许暖意。每天,好多年长的村民一手提小炭篮,一手拎长板凳来看演出,天色还没有暗下来,就已经有村民到舞台前以求占到最佳位置。还有不少举着火把从山那边赶来的村民,到了傍晚,所到观众都超过整个场地,后面山坡上也站满从远道赶来的村民。
那次短暂的山区慰问演出,既慰问了上山下乡的知青,又丰富了当地群众单调的文化生活。近十天的成功演出,博得了社会各阶层和涵江镇人民政府领导的一致好评。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