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祖芬
图10,二层拱柱砖联“总集福荫,备致嘉祥”
图11,红砖太极八卦
图12,波浪状的石拱门
图13,张琴书“耕书楼”门额
图14,“呼月”门额
图15,“梯云”门额
图16,圆形镂空红砖雕龙饰蚊香盒盖内外
上文所述隔扇门的棂格刘禹锡的名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书香雅趣扑面而来,韵味独特。穿梭于陈氏大厝的屋宇之间,这样的雅趣着实令人惊喜。伫立石埕,仰望小楼,一眼便可见二层厅门前阳台的红砖立柱上用红砖浮出篆体一副四字联,远远可见,普通人却很难辨识,甚至连主人都一直不知是何字,直到我们到访,多方印证,终于查实是“总集福荫,备致嘉祥”(图10),这8个篆体字字形变化丰富,但万变不离其宗,它沉隐于砖色,又浅浮于砖面,独具匠心,意味深长。再看一层立柱,亦可发现厅门前两侧立柱上嵌入了红砖太极八卦(图11)。进入厅门的当口,抬头便又见一奇,西侧房一层中厅的的门额处竟然刻有民国莆田名流石匏老人张琴的手书——“兰庄”二字(图7),欣喜过后,自然忍不住想上楼探究小楼更多雅趣。西侧一层中厅后侧直接设了楼梯通往二楼,打开隔扇门从实木台阶直接登上二楼,上楼即见二层中厅。中厅通往阳台是一个波浪状的石拱门(图12),门额处从右至左刻着的“耕书楼”(图13)三字亦是张琴手书。在普通农家小楼发现张琴的手书遗存实在意外。探究其因,据陈氏后人说,陈永通有个堂弟在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做官,与张琴有些往来,便请张琴赐此墨宝,这无疑为陈氏大厝增添了几多韵味。意犹未尽,从二层阳台直接向东,前往东侧的外凸三间部分,希望有新的发现。果不其然,二层东侧外凸部分面向阳台的门额处刻着“呼月”(图14)二字;折进屋内,有一过道通往房屋东端内阳台,向东端内阳台开出的石门门额处则刻着“梯云”(图15)二字,所惜此处之石风化较为严重,字迹已相当模糊。二层东侧的两处门额题刻虽未见款识,但从文风和书法看,应同样出自文化人之手。陈氏后人还存有一个家传的圆形镂空红砖雕龙饰蚊香盒盖(图16),外径23.5cm,二层径22.3cm,最内径21cm,工艺精湛,龙腾云中,呼之欲出。
沧海桑田,世纪变迁,陈氏大厝,在大浪淘沙中孑然独立,牵动着观者的情思,它还把诗书传家的诉求巧妙地体现其中,令人回味无穷。这栋从上个世纪走来的小楼集古朴与现代于一身,远观仅见其异、难品其味,近观则平中见奇、文味逼人,实为莆田近现代建筑的典型代表。
据说陈永通为人相当慷慨大方,盖楼期间,每逢农历初二、十六都会大摆筵席,为工人们“做牙”,给工人的工钱是用箩筐挑回家的。陈氏大厝则因守业的子孙而存留至今,陈氏大厝目前的主人是陈志成和他的堂兄弟,各家发展都不错,他自己经营着一个刀具工厂,守着祖父留下来的这栋小楼,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但前辈留下的这栋房子已经日渐损坏,他用自己的方法维护着这栋楼,经历了70余年风风雨雨的陈氏大厝正传承着前辈的文化基因,以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