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陈氏大厝韵悠长(一)
【发布日期:2017-02-0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陈祖芬

图1,陈氏大厝全貌

图2, “绿豆青”栏杆

图3,后墙墙基及石墙夹

图4,双层结构门窗

图5,拱柱排水设计

图6,围墙拼石

图7,张琴书“兰庄”门额,旁为石门雕饰

图8,不同的门亮子

图9,题有《陋室铭》名句的隔扇门,隔扇门上有八卦图样

城厢区华亭镇前柳村的陈氏大厝是较为典型的红砖欧式近现代建筑。2013年8月6日,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福建省文化厅联合发文公布了福建省第一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录,前柳陈氏大厝名列其中。于是,我们慕名而往。
在村里绕了半天,造访前柳村的陈氏大厝时,这家的男女主人正在忙活,村干部介绍说我们是来看他家宅子的。女主人笑笑:“这房子当初在村里还算不错,现在比人家差远啦!”世代居于此的主人,久闻不知其香。环视四周,果然分布着不少现代新居,现在的陈氏大厝虽已经过后代简单修缮,但在众多的新居中,其居住条件确实不如人。所幸有陈氏后代的坚守,我们才有机会一睹其容。
陈氏大厝(图1),又名红砖厝,位于城厢区华亭镇前柳村新厝自然村11号,始建于1946年,当年建成现有的红砖厝规模。其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正通面阔七间28.54米,通进深20.64米,占地面积307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50平方米,双层土木结构。屋顶结合了中西风格:西边为有变化的悬山顶,出檐很短,接近硬山顶,两披交界处为弧形;东边为单檐庑殿顶,出檐也很短,檐下均辅之以优美的装饰线条。整栋小楼造型美观、用料优质、牢固实用、工艺精美、意蕴雅致,令人赞叹。
陈氏大厝的俯视面为“L”字形,由平面四间和外凸部分三间组成,并不对称。这一外观的形成与陈家人的家道兴衰有关。20世纪30年代末,现在主人的曾祖父育有三子一女,女婿入赘陈家,老大陈永通头脑灵活,做桂圆批发生意发家,成为家中的顶梁柱,经济宽裕后,家里便结合中西风格在村里盖起欧式的小洋楼,建成后由4家平分。陈永通原本设计的陈氏大厝是从中间向东西对称的,即俯视面形状为“凹”字形。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现有的“L”形布局完工时,陈永通的桂圆货船被海盗洗劫一空,从此家道中落,无法盖起西侧红砖厝。就这样,在陈永通看来略显遗憾的陈氏大厝就给后人留下了一种残缺的美,给人以想像的空间,也警示后人做生意要有风险意识。陈氏大厝上下两层都有通透的长廊,东西厝又各有楼梯,二层阳台总长27.7m。楼上楼下相连的欧式红砖拱券是它最为重要的立面特色。陈氏大厝上下各12个拱券,西边7个拱券(其中中间正对厅堂的跨度最大),东边4个拱券,折进处1个拱券。一层拱券高度统一为333cm,二层跨度拱券高度统一为227cm,拱券跨度上下排齐,但左右不一,最宽拱230cm,最窄拱1.09cm。拱券立柱为正方形红砖立柱,柱础为石,柱身为砖,柱身边长41.8cm。这种拱券门孔自20世纪初引进中国,在民国时期颇为盛行,但莆仙地区现存极少。
据尚健在的陈永通的大儿媳说,陈永通相当重视房屋的用料,当时盖房的石材、木材、砖材等选的都是上等建材,从仙游、涵江等地用船沿木兰溪运来,一次都是十几船,然后再请人挑进来。比如,那些红角砖就是涵江塘头烧制的,木材是仙游山区的原料,二层阳台栏杆的“绿豆青”花岗岩是从附近隆兴村枫庄的一个矿山开采的。这些“绿豆青”被加工成90根45cm高的花瓶状栏杆(图2),西侧7节、折进1节、东侧4节,每根花瓶状栏杆的中段最鼓处的周长为35cm,大多绿中透亮,至今光亮如新,但东边起第4节的13根栏杆已损坏,近年换成了其他石料,甚为可惜。
陈氏大厝在建造中还十分注重牢固和实用,主要表现在墙、顶、门窗、排水等方面。转到屋后,便可发现其后墙石基与众不同,陈氏大厝后墙石基的石条比较长,基面外层为磨面石条,内层为粗面石条,石条与石条之间有许多较小的突出约5cm的长方形石墙夹(当地人亦有人称“钉头石”“石牵”)(图3),这种石墙夹在莆仙地区一般与墙体同平面,不突出,它的主要作用是把双面石条拉紧,将墙体固定成整体,既防开裂,又防盗贼开挖;屋内墙体也十分坚固,虽是当地的土格墙,但据说刮墙用的是永春的砂包土加上白石灰,相当结实;厝瓦的密度很高,屋顶铺瓦采用的是“压九留一”的方法,既显示了屋顶木架构的品质,也显示了主人的经济实力;外门和外窗是双层结构(图4),且配备牢固的门栓配件;陈氏大厝的拱柱排水设计(图5)实用巧妙,二层拱柱全部留有排水口,有一处一层拱柱亦留排水口,其内部有瓷管与二层通联,这样雨水量大时,雨水既可以经上下层通联的管道流经一层拱柱排水口排入埕院的明沟,也可以直接从二层拱柱自身的排水口排出,大大减轻了雨季的排水压力。
讲究精美的工艺是莆仙大厝的共有特点,陈氏大厝也不例外。像“绿豆青”栏杆,不仅用料好,其工艺亦佳,上下小正方体中段花瓶造型,通体光滑、线条流畅,据说当时制作这样一个小栏杆请的是惠安工人,一个工人一天的时间只能制作完成一根。像这样精致的工艺在陈氏大厝还有不少。现在的院墙门边东西两侧围墙(图6)靠门的两堵便是当年之物,各由22块石头拼接而成,且形状不一,有四瓣花形石、有三角形石、有花边与直线结合的不规则图形石,没有精确的计算和高超的技艺是很难完成的,这种拼接工艺在陈氏大厝面墙和厅堂两侧的墙裙处都有体现。陈氏大厝东侧屋内楼梯处有32根高度67.5cm木栏杆,做工精致。家里的柱础、门饰、花罩上的石雕、木雕工艺也别具一格:柱础各不相同;所有外向的石门均有雕饰(图7),在“文革”期间,聪明的主人用泥土把西侧大门门额的“加官进禄、天官赐福”石雕封住才幸免一劫;不同位置的门亮子(位于门的上方,为辅助采光和通风之用)有不同的棂格装饰(图8)。西侧中间厅堂的隔扇门又是陈氏大厝门饰的典型代表,走进厅堂迎面便是颇具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8扇木制古色古色隔扇门(图9)。隔扇门的上方有三当几腿花罩,中间一当是两侧宽度的两倍,并同样用木雕嵌入了八卦图样(图9),这是莆仙传统民居常用的避邪用物件。隔扇门每扇高246.5厘米,宽59厘米,上部格心部分以花样棂格拼接,并用金色突出显示了唐朝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名句,做工相当精巧。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