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龙桥天马山松岭崖刻
【发布日期:2017-01-1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吴国柱

此石刻为张琴撰书重建宝泉寺题刻

崖刻“宝泉”

崖刻“佛”

此巨石中间上方崖刻有“佛”,西侧有张琴诗刻,东侧有一诗刻

宝泉寺后山别墅残存石墙

我于二〇一六年七月和龙桥本地人、青年画家杨清岭交流中得知天马山上有崖刻,他在青少年时期和同学经常沿山道走到天马山松岭(俗名雉鸡尾)宝泉寺后山游玩,见过几块崖刻。今有十年未再去过,我们约定择日一齐去看崖刻。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十四日,我们从景阳路出发,走过东圳渠道桥,沿登山步道上行,经过“虎头石”、“后土氏神位”碑、一亭、“雉鸡尾”土地庙(庙前有四棵大榕树)、二亭,约用时1小时,到天马山宝泉寺。
进入宝泉寺大门看到放生池后面是宝泉寺大殿,大殿东侧有祖师殿、功德堂等,大殿西侧有六角亭、会客室、厨房等,四周围墙保护。东边围墙置有一对开大铁门,与延寿山庄水泥路相通。清岭友带我到铁门外水泥路旁,见大榕树下的一块大石上竖排镌刻数百个字,字幅高160厘米,宽150厘米,只有第一行字红漆尚存,显清晰,其他刻字细看大致能辨,查阅蒋维锬、朱合浦主编《莆仙摩崖题刻》71页有载天马山松岭崖刻,其中此块大石上题刻为邑人名士张琴(1876-1952)于农历1949年11月18日撰书重建宝泉寺碑记。全文曰:“松峰为莆城(注:此书载为“田”字有误)主山,其坪突出一峰,势如奔马,故名(注:此书缺载“名”字)曰“天马”。有泉一泓,涓涓涌(注:此书载为“洒”字有误)出。屋仅三椽,临于泉上,岭(注:此书载为“岩”字有误)曰“宝泉”。建自何年,志缺无考。清光绪末叶,外(注:此书载为“各”字有误)国教士借为避暑地,屋舍栉比。佛教式微,寺僧他去,旧址仅存。六十年游人罕至,盖古迹湮没久矣。民国己丑(1949)秋,居民采樵,见摩崖有宝泉寺宇,惊传异事。乃鸠金重建,延梅峰恩上人住(注:此书载为“主”字有误)持,迎郡庙观音法像进殿。居士数百人登峰瞻礼,叹为希有属(注:此书载为“焉”字有误)。张琴记之。时建(注:此书载为“丙”字有误)子月(农历十一月)小寒日(农历1949年11月18日,此书缺载“日”字)也。/董事杨玉洲、黄岐山(注:此书缺载其人名)、郑季平、黄鸣渚、郑建基、郑金藻、徐天授、黄松岩、刘元祥、黄祖燕、黄天梅、郑宪烈、黄维芳同泐石。”计有207个字,为行书。
我又查阅朱光华著《龙桥今昔谈》载:“宋元丰八年(1085),白塘绅士李泮于梅山观音亭中祈子而生李富(1085-1162),李泮夫妇十分高兴,认为晚年得子是观音所赐,为报答观音菩萨赐子大恩,献地百亩建梅峰寺,同年捐建龙山(今天马山)宝泉寺供奉观音菩萨。积善功德,将龙桥“斩龙坑”长十米,宽3米的木桥重建一墩二孔,桥墩为元宝形石板桥,桥名“龙桥”,故取地名为“龙桥”。
宝泉寺始建于宋元丰八年(1085),明代荒废。光绪末年,美国、英国教士借为避暑地,屋舍栉比。寺旧址仅存,游人罕至。民国己丑(1949)秋,居民采樵,见摩崖有宝泉寺宇,惊传异事,乃鸠金重建,佛光重现。文革期间,龙桥大队天马山茶场的仓库、办公室就设在宝泉寺。后缺人住寺管理保护,寺宇废旧,屡有修缮;今幸依政府安排,寺向后迁移重建,龙桥村及信众鸠金数百万元,于公元贰零壹叁年十一月破土动工,二零一六年阴历二月十九日举行落成典礼,斋宴达120桌;阴历九月十九日举行宝泉寺开光典礼,斋宴达188桌;可见香火之盛。
之后,清岭友联系负责建寺的一位主事,其安排一位老人把寺后面围墙中的铁门锁打开,我们沿寺后山旧山道往上走几十米,就看见一楷书崖刻“宝泉”两字,字横23厘米,高34厘米。款署:“周天佑敬泐”。在距此崖刻西边上方几米的地方有一大石,大石上镌刻草书“佛”字,字横51厘米,高63厘米。无款署。
此“佛”字崖刻上方几米,见一巨石呈弧形状,中间高两侧低斜势,自然而立。巨石正面中间上方处镌刻楷书“佛”字,字横48厘米,高51厘米。款署:“弟子林国贤偕弟如根,侄景波、景枝/孙兆銮敬泐。”在巨石正面西侧有张琴诗刻,为行草书,字幅宽70厘米,高110厘米。诗曰:“十里松峰锁翠岚,三间茅舍结精蓝。山如马首空中勒,泉似禅心咽后甘。到此尘埃都不染,何妨耶佛与同参。半生虚负山民号,未共(《莆仙摩崖题刻》载为“来去”有误)弥陀坐一庵。己丑(1949)冬日/天马山民张琴题。”在巨石正面东侧有一幅诗刻,大多字迹模糊,有“天马”等字可辨。
九日后,我一人再到宝泉寺东铁门外,对张琴撰书的题刻字与《莆仙摩崖题刻》记载内容进行了现场认真核对,对记载的错字、漏字、漏名共计9处予以改正与添补。负责宝泉寺重建的主事、龙桥社区老协会长郑志成看到我,热情接待喝茶、吃点心,并带我到寺后山看建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几座别墅遗址,近的别墅就在寺后围墙旁,有残存的石墙;有一条旧石道通往上面几十米的别墅,一排几间,仅存几面厚80厘米的石墙。还有一口储藏食品的地窖。这些别墅遗址见证了外国传教士来莆传教生活的一段历史。并在后山继续寻找一些大石,未见崖刻。原路返回寺后,与郑会长告别下山回家。
我已向郑会长建议安排人员把崖刻上苔藓刷洗后,定期为崖刻涂红漆。白天应把围墙的门都开起来,并把寺后山的旧石道上的干树木、松针等清理干净,方便信众、游客参观游览。这里茂林修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辉映,欣赏与宝泉寺相关的崖刻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一种美的享受。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