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仙游:一群范氏老人自发修宗祠宗谱
【发布日期:2017-01-1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陈国孟

百家姓,姓姓都有一部自己族谱和宗祠的“书”。在仙游县大济、西苑、龙华等乡镇,几十个古稀的范氏老人自发重修宗祠宗谱,只为了让这一传统文化延续下去,让后代知道自己家族的起源和传承。
宗祠作为奉祖先和祭祀场所,地地道道是宗族的象征,值得后人留存。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传千古。仙游县境内的范氏一族就传承自范仲淹,以范仲淹为上祖第一世,属其长子纯祐一支,均以“义田”为堂号,目前全县大济、西苑、龙华等18个乡镇均有分布,但总人口仅有3000多人,还有许多后裔族人从仙游迁往世界各地,目前主要定居在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及国内的北京、四川、安徽、海南等省市和本省的福州、厦门、泉州、莆田、龙岩、南平等地。
75岁的范瑞云老人家住大济镇三会村郑庄小组,他是重修仙游县范氏宗祠的发起者。范瑞云告诉笔者,范氏宗祠从1958年被破坏之后,就再也没有重修过,不少文化和资料也都断层。他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宗祠观念对家族管理和繁衍都是很好的补充。”怀着这样的初心,范瑞云召集了龙华镇、西苑乡等其他支系的范氏联络人,在他不遗余力的牵头下,三会村90岁范春凤、西苑乡82岁范永地等一大拨老人们2010年前开始着手准备重修宗祠。
重修宗祠这个念想很快在全县范氏宗亲里传开来,因为做事廉洁认真,范瑞云得到了众多人的支持。2010年,被拆于1958年的范氏宗祠开始异地动工重修。范瑞云便挨家挨户登记人数,并按人数收取重建费用。面对修建中出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状况,范瑞云都做好了心理准备,任劳任怨。“众口难调,难免会有不予配合的,甚至有搬弄是非、牢骚闲话的。”范瑞云说道,最重要还是要做到公平公正,一方面以身作则,民主决策,账目公开,另一方面宽厚友善待人,循循善诱、耐心细致地做好这些人的思想工作。
历经6年,仙游县范氏祠堂终于在三会村竣工投用,并建设了接待室和会议室,祠堂门前田野环绕,参照古祠样式,砖雕石刻,木檩网板,罗砖铺地,门前还硬化了活动广场,以方便村民开展各种休闲活动,为香火传承觅得归处。自此,每逢八月十六,全县10多个乡镇的范氏宗亲都会来此缅怀祖先,发挥着它的德育教化作用。虽然组织修宗祠、筹资的范瑞云这几年没少吃苦、没少受累。但他觉得,能为家族的繁衍生息贡献自己晚年的一份光和热,心里感到特别高兴和满足。
“氏族不仅要有自己的宗祠,还要有像样的族谱,才能有根有据地向后代子孙讲述先祖的故事!”《仙游县范氏族谱》的主编范永地自豪地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宗谱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宗祠观念对家族管理和社区管理都是很好的补充。”据介绍,怀着这样的初心,在仙游县姓氏文化文化研究会范氏委员会的牵头下,这些老人们开始寻根问祖,自发重修范氏宗谱,这些年逾古稀的老者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为了重修族谱一事四处搜集资料,琢磨、推敲、演数,得到全县诸多范氏宗亲的支持,如愿把目前寻访到的族人们整理出来。
“我自己种香菇有了点积蓄,孩子们长大了不用我操心,除了叮嘱我注意身体外,都很支持我做族谱。”范永地多次奔走在福州、南安、北京等地,到各大档案馆查阅相关文字资料。约40万字的书稿,范永地自己一人校对了7稿,“真的是看得眼睛都花了”。为了专心于编辑校对工作,范永地毅然放下香菇生意,难得跑到儿子家长住,“他们把我的日常生活照顾得好好的,我就可以把时间花在族谱上” 。
据悉,重修家谱是严谨细致的浩大工作,由于是自发义务修谱,老人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严格控制支出,不多花一分钱。就此,历经约4年时间的苦心编撰,加上得到分散各地的各房范氏宗亲凝心聚力,出钱出力,几年前每本630页,共计12担70斤的420本《仙游县范氏族谱》成书,仅花了2万多元钱。如今,有幸得到和珍藏这本书的范氏后人,无不对于长辈贤者的无私付出,多有感慨。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