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凤
闻名遐迩的凤山书院坐落于莆田县安乐里柯山(今城厢区灵川镇柯朱村),坐东朝南,北靠形如凤凰展翅的和温山,西朝状似耕牛的石牛山,清清的桃溪自壶公山南麓缓缓流经书院门前不远处。柯朱村北望巍巍的壶公山,南临风光旖旎的灵川海湾,西面是一片平展展、绿油油的田畴,笏枫公路宛如一条玉带飘落村南。这里风景如画,交通便捷,自古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人才辈出。
凤山书院肇建于宋神宗初年,明代重建。柯山村民崇文尚教,经过十代人的共同努力,书院建设已具规模,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书院古色古香,凸现莆仙建筑风格,红砖红瓦,飞檐翘角。分前后两厅,前厅为教室,课桌椅排列得整整齐齐;后厅神台上奉祀文昌帝君、魁斗等神像,左右两边排列藏书柜。书院聘请的名师,教学认真,治学严谨,培养了许多优秀童生。书院越办越红火,四方学子纷纷前来求学。一时间,书院里弟子满座,书声琅琅,勤心求学之风蔚然兴起。许多优秀学子再到莆阳县学、府学深造,学问长进。其中,不少佼佼者参加乡试、会试,得中举人、进士,步入宦途,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据林祖泉主编的《莆阳进士录》记载,自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至明崇祯十五年(1642),单柯山(今柯朱村)柯氏一族,就出了一名状元、十二名进士和三名特奏名进士、三名其他科进士。清朝初年,凤山书院厅内有一副著名楹联:“七世联登九进士,九州独占一状元。”对联谓明代柯姓一家族,科甲联芳,英才辈出,七世竞联登九进士,独占一鳌头,令人赞叹不已!
状元柯潜小时曾在凤山书院拜师就读。他自幼聪明伶俐,机敏过人,又刻苦攻读,十岁那年就喜爱赋诗,深得先生器重。民间传说,柯潜除白天在书院上课外,晚上也到书院自习,风雨无阻。每天往返路上,村民都会看见柯潜前面有两神灵举两盏红灯引路,灯上隐约现出“状元”两字。村民感到神奇,议论纷纷,都说柯潜是文曲星,将来必能高中。有一年腊月,柯潜送先生回家过年。自书院送到村北五里林,路经桃溪东岸,先生即兴出了一个对子:“夕夜过桃溪,足踏满天星斗。”柯潜抬头仰望巍峨的壶公山,略微思索,敏捷地对曰:“新春悬古画,手扶万里江山。”先生听了点头称赞,满心喜悦。从此先生更加用心教授,循循善诱。这一对句充分表达着柯潜远大理想和崇高的志向。
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十四岁的柯潜拜别恩师,离开凤山书院,前往莆田县城,拜郑东野先生为师,学习经书。第二年,向郡中名师林廷芳、方澥学习经书,学业成绩超出同学,能作八股文。正统八年(1443),被征补为县学庠员生。正统九年(1444),柯潜前往省城福州参加乡试,考中第一名,为解元,崭露头角,誉满福建。正统十三年(1448),远赴北京参加会试,考中副榜,不愿就职,后入太学,为国子生。明景泰二年(1451年),柯潜再赴北京参加会试,殿试独占鳌头,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誉满京城。不久,升任詹事府少詹事,后再擢尚宝司少卿、东宫讲官、翰林学士、国子监祭酒。柯潜出仕当官后并未忘记凤山书院,每一次回乡省亲时总是到书院拜谢启蒙恩师,鼓励学子刻苦攻读,将来为国效劳。
凤山书院历经沧桑,宋代初建,明代兴盛,清代渐渐衰微,民国初期停办,创办新式小学。上世纪50年代,书院不幸倒塌。上世纪80年代,村民积极捐资,慷慨解囊,投工投劳,在大宫后面重建凤山书院及佛殿、三教祠。新建的凤山书院在佛殿右侧,三开门,门顶石额镌刻“凤山书院”四字,字迹秀逸,笔力遒劲。步入厅堂,只见神龛中央文昌帝君正襟危坐,头戴灰帽,身穿蓝袍,左手握书一卷,右手放在膝上,神采奕奕,面貌慈祥,令人肃然起敬。中国神话中,他是主宰功名、禄位的神。左右两旁站立两尊文武侍者。左边神龛中北斗魁星,左脚独立在一只鳄鱼上,右脚上向后翘起;左手捧斗,右手执笔高举,意谓用笔点定中式的姓名。与其他书院不同的是右边神龛中还奉祀鹿儿、鹿母。鹿儿骑在一只年幼的梅花鹿上,头戴官帽,身穿官服,肩披红布条,面带笑容,好像考中进士,跑马游街。鹿母跟随身旁,满心喜悦。“鹿”与“禄”同音,民间常用象征手法,以鹿来比拟取得功名和禄位。神像背后壁上绘画双龙戏珠,双龙腾云驾雾、张牙舞爪,活灵活现,令人叹为观止。神龛前悬挂两盏大红灯笼,上书“文昌帝君”四字。整个书院按照原样布置,显得古色古香,充满传统文化氛围。重建凤山书院,让后人记住书院昔日的辉煌,弘扬先贤刻苦读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