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戴厝古民居的传奇故事
【发布日期:2016-12-3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刘爱红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在城厢区华亭镇湖头村戴厝自然村,有一座约建于一百多年前颇为壮观的三进二埕三天井七间厢古民居(图1),至今保存得较完整。
整座大厝是以厅堂为主轴的单体建筑和以主天井为中心的单元院落建筑。古民居场院分外埕、里埕,里埕与外埕间两边各建有护厝,称“护厝拖”,里外埕以大门坦、左右各一间下间桥头隔开。大门坦系开间屋宇式院门,石壁雕刻喜庆吉祥的图案,如“喜鹊登梅”,意喜上眉梢(图2);又如“凤凰戏牡丹”,意大富大贵,可惜文革中凤凰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标志而被凿掉,现仅见飞翔的凤凰痕迹(图3)。下间桥头门向里埕,向外埕的外墙窗外置能坐三四人的美人靠。厅堂分顶厅、下厅、下间尾,以天井隔开。厅内柱础石构,上顶木柱,顶厅下厅均有云纹、荷花纹等多种花纹雀替(图4)。天井壁雕刻有左右对称的精美的荷花纹图案(图5),并置有排水暗沟出口。厅门口1米开外原有两处凹槽,厅门板中间置横板,夜间关门时,可用大木棍一端抵门横板,一端顶凹槽,为一处独特设计。通往各处房间的曲径巷道、里天井可见好些个石珠,厨房正对着里天井,房间窗棂是直棂式与步步锦式相结合别具特色的木窗,有的房间还置有阁楼,以阶梯式木梯上下。厅内房间内闲置着古旧的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若古民居得到有效修缮保护,倒是可以开个天然的民俗博物馆呢。
古民居始建者叫戴苍四五,又字舜智。据戴家最年长者、现年86岁的戴玉宣介绍,戴舜智为其太爷,一生勤劳俭朴、诚实做事做人。在世时是乡亲们公认的大好人,为人谦逊礼让,和睦邻里,热爱公益。
莆仙人把盖房子叫做“起厝”,说起戴舜智如何“起这座大厝”,还得从他的奋斗史说起。
戴舜智出生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出身贫寒,为生活所迫,经人介绍,十几岁即到涵江宫口港进货行当员工。因他工作刻苦认真、勤劳肯干,老板很看重他。加上他生活俭朴,别人吃好的饭菜,他不舍得倒掉冷饭,总热冷饭吃,老板看了很受感动。那时交通不便,一次老板叫员工肩挑茶叶送货到福州,竟无人敢承担。他小小年纪却不怕苦也不怕累,奋勇接受,挑着茶叶从涵江步行至福州送货。老板看在眼里,心里感动,再看他做事很有灵性,交代的事总是很好地完成,就有意提携他,说:“阿弟糕啊,你好好做,努力做,我是不会亏待你的。我知道你很穷,但你得成家立业,这样吧,我先给你一小份空股,你好好做,照样有分红。”戴舜智从心里感谢老板,工作更努力了,为老板也为自己做事。后来,老板看他不但做事有灵性,且做人诚实,待他进货置货出货一个流程都相当熟悉了,就叫他自立门户开个分商号,自己创业去。戴舜智说他无本钱,老板就发话了:“我可以借点本钱,加上你自己分红,你从小做到大,慢慢发展。”
借到了钱,戴舜智没开分商号,而是做起了食品加工业,专做龙眼干、白糖、蜜枣、油类、柿饼等土特产,行号为戴记“和兴”。他在湖头戴厝老家,在埔头柳园村立了好些个灶,利用华亭果乡优势做起蜜饯加工,至今柳园村还存有当年烧柴火的灶呢。又在老家盖起榨油加工坊,专门给人家榨油,同时也做甘蔗提炼白糖加工,做干果龙眼干,还给龙眼干特制一个品牌“建元”,建即福建,元,桂圆、龙眼别称,意即福建的龙眼干。多措并举做这些加工业后,戴舜智在江浙上海一带联系商家销售,生意越做越大。当时龙眼干在上海很受欢迎,极为畅销。据说,上海人将之当补品,有钱人吃龙眼肉,穷人把龙眼壳煎汤喝。因戴舜智的龙眼干质量好,成为名誉产品,销量大增,到最火热时,买主争市场,自己提出增价包销。这样就创造了很多利润,加上他的白糖、蜜枣质量也很好,销量也大增,他就积累了许多资金。立业的同时,戴舜智成家了,娶了妻,育了三个儿子。
手头有了钱后,戴舜智就备料盖房。据说当时杉木便宜,是人家从仙游、永春大山砍了后自动送上门的。于是建成青石基红砖墙木脊红瓦的三进大房子,房屋主构件的木材石料还有精雕细刻呢。房子盖好了,热心公益的戴舜智给乡里自东汾五帝庙分灵的五福宫捐款。还对当时从外省逃难来的乞丐有求必应,热心帮助。
盖了新大房手头又有点钱,很多穷人手头无钱就去找他借。有拿房契要抵房的,有拿田契要抵田地的。戴舜智心善,总是对卖主说:“阿弟啊,我也是穷出身的,咱不能吃子孙饭,不要卖那家产底。你东西先当给我,我钱先借给汝,等汝有钱了,将钱还我,再将物件讨回家。”这样,乡里乡亲暂时度过了难关。
到后来,临近戴厝的陇西自然村一大片的田都抵押给了戴家,乡亲无钱讨回抵押物,戴家也只收着抵押单。
戴舜智一生保持劳动本色,即使后来有钱了,每日仍起早摸黑劳动,教育下一代也是以身教为主,子孙们对他又敬又畏又爱又怕。他的劳动习惯一直保持到死前。他卒于1941年,享年80岁。
按说,戴家有了丰厚的家产,子孙们应生活得无忧无虑,但事实完全不是那样的。腐败的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物价上涨几千万倍,法币崩溃。原来拿田地抵押的乡里人纷纷拿着不值钱的法币换回自己的田地。最后,所有的田地仅剩自己原来的田地了,原先积累的资金打了水漂,一家人也只靠做自己的田地过活了,又过起苦日子。再加上土匪多、贼人多,多方设法偷、抢,戴家的日子就更难过了,到后来连应付乞丐也困难了。
到土改时,戴家大房被评为全村最贫的贫农,二房三房被评为中农。工作队的人不相信,说,房子这么大,应是地主,怎么可能是贫农呢?戴玉宣是戴舜智大儿子大房分枝出的长孙,他那时是青年团书记、民兵队长,土改队的工作组人员不放心,说培养戴玉宣该不会把个地主给培养上了吧。于是,趁戴家吃午饭时间,悄无声息地到他家,揭开锅盖看看他家吃些什么,结果看到他家吃的是很稀的米粒加红薯。这才放了心。后来戴玉宣1952年入了党,到现在党籍60多年了。他任过莆田医药公司的首任经理,任过省水电工程局卫生科科长,后调到宁德地区水电工程局,在宁德退休。
一座古民居,见证了戴家几代人的风云岁月,戴舜智的三个儿子分成的三房子孙,大多从戴厝祖屋出生、生长,分枝散叶。如今随着新一代的成长,早已各自建房另住,所有的子孙合计共有十八家一百多人。日渐颓败的祖屋成了乡愁的系念,成了心里眼里祈盼重修的念想。戴家人希望有朝一日,祖屋或由政府牵头,修成民俗博物馆,得到有效利用,那时祖屋就能得到完善的修缮加固,重焕生机。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