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文 银山/图
“阿骚”是莆仙人常用口头语,开玩笑般说某人行为滑稽或带点不正经。莆仙人习惯用莆仙语言交流,其中许多词语只能口述而不能用字写出来。所以俗语讲“阿骚讲无字”。
实际上,莆仙方言作为古汉语的活化石,保留了古汉语的大量词汇和语法,大多可以用字写出来。12月24日,在三清殿,地方文史专家李金贤(今闲)“莆阳讲堂”公益讲座《莆田话习学举隅(二)》生动开讲。今闲“阿骚讲有字”,引经据典,用幽默风趣的莆田话将莆田话的“习”、“学”精彩地演绎出来。所引的“经”,所据的“典”,自先秦及秦、汉典史诗文直至明清小说、流传至今戏曲选段。如与莆田方言同义的:《尚书》中的“俞”、“疵”,曹操《蒿里行》中的“相戕”,曹丕《白马篇》中的“勇剽”,蔡琰《悲愤诗》中的“詈骂”,《世说新语》中的“斫”、“掷”、“奴”、“竖子”、“子婿”等,《西厢记》的“觌宝”。还比如小孩抓周(芼晬),其“芼”,即来自《诗经》中的“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句。甚至世人道《金瓶梅》是黄色小说,在今闲眼里只看到民俗,看到莆田话古汉语遗存,如“上叙”、“放刁”。
除古典阅读外,今闲还分门别类从莆田话的音韵与音变、民俗用语、语词顺序、正字推敲上用莆田话趣说、妙解、归纳。例证信手拈来,讲来“都有字”。比如正字推敲“放汤”,莆田人意为放孬事。今闲说了个宋朝点茶习俗,说宋朝人用开水冲、点汤细节意为逐客,客人见了就该识趣地告退,之后莆田人把某人放孬事就说成了“放汤”。
听着今闲从古汉语遗存中旁征博引的纯莆田话例证,60多位到场听讲的市民不时被逗笑,内心升腾起对古老莆田话的传承认同感、自豪感。
莆田方言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声音之一,保留了大量上古汉语、中古汉语的入声,构成完整的八音,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普通话的普及,莆田方言的继承出现了断层,听不懂、讲不来莆田方言的小孩越来越多,亟须地方文史专家的探究、引导,以期以文字或音频形式留下珍贵的方言文化遗存。在本报连载《莆仙方言 点滴辨惑》系列的王琛老师及今闲等等专家对莆仙方言的探究,意义可谓大矣。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