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尚先(1785-1832)字元开,号兰石,又号伯抑。莆田城关书仓巷(现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凤山街书仓巷5号)人。清嘉庆十四年(1809)登进士第,改庶吉士,奏习满文,散馆、授翰林编修。十八年(1813),充贵州乡试正考官。二十年(1815),升国史馆纂修、文颖阁总撰,参与修撰《治河方略》、《大清一统志》等。后又任云南乡试正考官、广东乡试副考官。回京后,充《明鉴》纂修、文渊阁校理,兼教习庶吉士。道光八年(1828),任四川学政。道光十年(1830)回京,翌年,尚先历司经局洗马,翰林院侍读,授左春坊庶子,升侍读学士,同年十二月,再升光禄寺卿。道光十二年(1832),升大理寺卿(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升官,正三品),秋季又升礼部右侍郎(从二品)。同年十二月病重,除夕日卒,年仅四十八。讣闻,宣宗痛语工部尚书白治源曰:“郭尚先学问好,人品更好,不意如此短寿!”子篯龄扶柩归莆阳,筑葬墓于西天尾镇后卓村上郭山。郭尚先以书法名世,并有著作多种行于世。
一、郭尚先故居
郭尚先故居于1993年6月3日被莆田市人民政府授予莆田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荔城区凤山街书仓巷5号的郭氏故居,系明代土木结构,原为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书法家、史学家柯维骐居宅。后为林姓所有,又易翁姓所有,在清乾隆年间(1760-1790)由郭尚先祖父占选从翁姓家族购得。故居于清代有修缮。
1949年前,故居大门的檐前悬挂着一对书写“郭”字的灯笼,大门的门框两旁,髹漆着“汾阳世胄”、“魏阙名家”的对联,门槛两旁放置一对石鼓。此宅号称五进,其实前二进并无居室。从大门进入有照墙的砖埕,为一进;左转,又为一大砖埕,为二进。进入所谓“麒麟门”,次第为三进、四进、五进,才开始有居室、厅、天井;此宅自第三进至第五进,每进宽七间,有三个厅堂,三个天井;第三进的“麒麟门”上,悬挂郭尚先于嘉庆十二年(180)中举人第一名时,邑人所送的“解元”的匾额。三进、四进的大厅堂上悬挂着上书“文魁”、“进士”等匾额(嘉庆十四年尚先中进士)。第四进的大厅堂是全宅最庄严的所在。大厅堂后面有“福堂”。平日,它的六扇门扇均关闭着。在“福堂”之前,置着香案、供桌等,香案上置着安放历代先祖的“木主”(它代表祖先的灵位)的神龛。喜丧以及民间重要节日的庆典、祭典和其它有关活动,往往在此举行。第五进,则称“里堂”。而“里堂”的建筑结构稍为不同,虽亦宽七间,则只有一个厅堂,两旁各有三个居室,且屋前有一长方形的大砖埕,设两座花坛。
郭尚先六世孙郭风(著名作家、文学家、散文家)的家在第五进,里堂西侧的三间居室。其中右边室作为餐室兼厨房之用,中间一室为郭风祖母所居,最左的一室原为郭风父母所居。郭风便出生于其父母所居的这间居室里,后来它便是郭风的居室,也是他儿童、少年以至一九四五年秋间移居福州前的“书房”,而且是他结婚时的新房。这间居室的外面,便是长方形的庭院似的砖埕,临窗的花坛上有一棵老龙眼树。
紧靠郭风居室的右侧,为“芳坚馆”。这是一座私家园林,为郭尚先所手创。尚先号兰石,芳坚馆之命名当由兰石两字而来。这里有一厅、有两室,有一池、一阁、余为回廊、栏杆、假山、花坛以及以溪卵石铺成的小径和花墙等。花木众多,有松、竹、梅三友,有木笔树、山茶树;有柽柳和棕榈;有古荔,有许多盆兰花;在盆景中,有椿、松、桧、柏以及石榴,灯笼花等。芳坚馆的假山石有如“浸月”、“云屋”、“仙掌”等的篆体或行书的刻字。芳坚馆内的回廊的柱上,大厅和室内悬挂一些楹联和轴,如黄慎、何绍基、王文治、林则徐、郑板桥乃至明代王迥等的字画,也有郭尚先、郭篯龄、郭慎行的作品。馆内池畔小阁的柱上,有郭慎行书联:“有时风向池边过,坐久月从花上来。”在大厅内,悬挂郭篯龄的油画肖像,两旁是他亲自撰写的行书楹联:“砚滴金茎露,灯分太乙辉。”大厅内还悬挂郭尚先所作的墨兰;也悬挂一幅他画的白菜、茄子、大萝卜的中国画,画上题字为:“士大夫何可不知此味”。
1949年8月21日莆田解放,据郭氏后人介绍,当时解放军进城后初期暂住尚先故居。至今三进东侧一间居室木门上还能清晰地看到当时解放军在此留下的墨书:“胜利依靠解放军!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消灭蒋介石。”历史痕迹犹存。“文革”期间,故居的匾额、楹联、画像,芳坚馆皆被拆毁。原芳坚馆属地后来改建为镇海派出所办公楼。 (吴国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