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常太老民居
【发布日期:2016-11-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陈祖芬

图1常太镇溪南村东圳移民房——土楼 许金珊/摄影

▲图2松峰村尾上21号抱头梁、穿插枋装饰

▲图3松峰村尾上21号云纹、荷花纹雀替

▲图4长基村一户人家的多种花纹的雀替

▲图5三当几腿罩

▲图6五当几腿罩

图7各式窗棂

▲图8 4.2米长的厅堂廊外美人靠

图9松峰村尾上21号柱础

▲图10长基何氏祖屋天井及井壁荷花纹

一、双座厝
双座厝是常太山区较常见的单体老民居,多建造于清代或民国时期。这些民居皆为土木结构,正面造型是凹廊式骑楼结构,屋顶为悬山顶、燕尾脊、双坡面。基础格局是:古厝的中间为天井,进门便是前厅、跨过天井径直往后便是顶厅。顶厅为敞口厅,只在厅的后部立两柱,后半部分常常截出一部分在高处放置神龛或祖先牌位等。以此为中心向两边对称延展,延展出来的便是厢房,形成三间厢、五间厢、七间厢等。厢房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这座双座厝的规模大小,体现着主人的经济实力和身份地位。在基础格局上,有些人家会加盖起第二层楼,构成双层双座厝。条件较好的家庭则建有院落建筑,即在双座厝的屋前铺设平整而宽敞的大埕,亦有人家围有院墙,在院墙的左右角建一处开间屋宇式院门(亦称“大门坦”)。这就形成了常太镇形式各异、规模不同的双座厝民居。
二、集体厝
1958 年,东圳水库破土动工,大量库区百姓迁离故土,部分人迁往常太本地的利车、照车、长基、莒溪、山门、后溪、刘坑等村。搬迁出来的人们齐心协力,共同修建了土木结构的集体厝。如今,这些集体厝已成为一段特殊历史的记忆载体。许多集体厝保存完好,尚有住户,它们多为两层楼,一门一户,屋屋相连、家家比邻,长长一排,一层立柱栉比、二层护栏鳞次,甚是壮观。这种建筑经济实用,并没有太多技术讲究,廊前的柱子大多是简单的砖柱,没有太多的建筑装饰。现在所能看到的历史痕迹主要是“人民公社”时期留下的各种大字标语。溪南村的新村土楼(见图1)是聚群而居的集体厝建筑中佼佼者。新村土楼的基本式样为双层筒子楼,原生墙体是土墙,与其他屋舍并无差别,所不同的是在一层的外墙外加砌了2米多高的石头墙,当地人称“重墙”,它最主要的特点是具备防御功能,据说主要是为了防御土匪。
三、建筑装饰
作为民居,藏在山区的常太乡间的建筑装饰自不比王公贵族,但善于发现的人们一定还是会从民居的建筑装饰中感受到民间工匠高超的木雕、石雕、彩绘等工艺水准。这些出彩的装饰常常散见于梁架、雀替、花罩、窗棂、美人靠、柱础、天井等建筑构件或附属物中,若非细察,实难发现。
廊檐部分是常太双座厝建筑装饰的重点,主要体现在抱头梁、穿插枋和雀替等装饰上。松峰村尾上21号①的抱头梁和穿插枋一头在墙体柱中,一头插入檐柱之中,抱头梁采用了波浪造型,穿插枋中点缀了花草纹(见图2)。雀替是常太传统古建筑装饰的重点。常太许多双座厝廊檐处的雀替虽不如大型的庙堂殿宇,亦不如王公贵族之府第,但也自有古朴风味。松峰村尾上21号②有云纹、荷花纹雀替(见图3)、长基村一户人家的多种花纹的雀替。(见图4)
常太松峰村尾上21号的双座厝的顶厅上方就有两个几腿罩,这两个几腿罩两侧的抱框就是木柱,镶嵌在墙体中,抱框之间是横陂,前面的分为五当(见图5)棂条花格各不相同。后面的分为三当,空当内安装棂条花格横坡窗。两侧窗棂为步步锦与直棂相结合突出两个小菱形图案的棂格,中间当为步步锦与直棂相结合突出三个小菱形图案的棂格。(见图6)
常太老民居的窗棂形式各异,有直棂式、步步锦式等。(见图7)常太所见双层老民居,不管是双座厝,还是土楼,或者集体厝,都常见美人靠,有双层阁楼外1米开外的小型美人靠,也有厅堂廊外4米多长的大型美人靠(见图8)。常太老民居中的柱础形状各异:方状、鼓状、双层束腰式等,纹饰题材也多样:主要题材是花鸟动物吉祥图。(见图9)天井的装饰多体现在井壁上,一般对称雕饰。(见图10)
置身于这些老民居中,今天的人们仍然能感觉到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情趣。穿过历史的烟云,这些沉淀下来的美丽是值得记录与珍藏的。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