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治印满杨家三代人的革命情结
【发布日期:2016-11-1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常太地区成为莆仙地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有一个治印满革命基点村,一户姓杨的人家在革命战争年代是“接头户”,全家三代人前赴后继,用自己最朴素的方式支持着游击队。无论在闽中三年游击战争年代,还是当今和平年代,全家人支持红军的信念从未改变。
苏阿冇是一位中年母亲,生于20世纪初,已去世。她是杨家的女主人,曾是老区代表,在游击战争时期,她与苏华以姐妹相称,她和孩子们亲切地称黄国璋“阿黑”。1936年,游击队在治印满遭受重创,两死一伤。紧急撤离时,重伤的战士郑怀(化名)实在无法跟上队伍,这家人毫不犹豫地收留了他。在白色恐怖下,苏阿冇与年幼的儿子杨金荣一起精心照料郑怀整整三个月。这三个月里,他们将伤员藏在离家不远一个废弃的隐蔽小菅茅厝里,受伤战士不叫一声疼的坚强不屈的精神感动着他们,他们也冒着被发现杀头的危险起早贪黑,上山采药、自制土方、每日换药、涉溪摸鱼、三餐送饭。今天,那座凝聚着杨家人与游击队员深情厚谊的菅茅厝已经重修,低矮的小屋静静地立在山坡上见证着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
杨金莺是苏阿冇的大儿子,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已去世,是常太的“五老”。在游击战争年代,他曾经是一位“白皮红心”的国民党甲长。常太的甲长是轮流当的,有一年,国民党让杨金莺当甲长,一开始杨金莺有点犹豫,但又不敢不从。于是,先稳住了国民党,偷偷跑去请示苏华和黄国璋,两位游击队的负责同志马上就同意了,他们说这样行动会方便一些,希望他做一名“白皮红心”的甲长。所谓的“白皮红心”,就是公开身份是国民党的“爪牙”,实际上是红军的内线。杨金莺上任后,安插了一批自己人在手下,为游击队送情报,热心支持游击队,有了这位得力的“白皮红心”甲长做掩护,有好几次游击队员都在危险中安然脱险。杨金莺这支插入敌人心脏的“白皮红心”甲长,用自己的行动表达着老区人民对游击队的真挚情感。
杨国梁是杨金莺的大儿子,苏阿冇的长孙,生于1941年。初中毕业后回乡,1959年至1962年,在厦门大学就读,大专毕业后回家务农,后因家乡小学需要教员,成为常太小学的民办教员,后来转为正式。1980年,常太乡政府办公室需要人手,把杨国梁借调过去帮忙。之后,中共莆田常太乡委员会拟组织人员编写老区革命斗争史,相关领导马上想到了“五老”的后代杨国梁,希望他能参与到常太老区革命斗争史的编写中。家传红色情结,杨国梁的身上天生带着祖祖辈辈遗传的革命基因,他虽是一介书生,却有着如祖母、父亲和叔父一样的革命热忱,于是,他义不容辞地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2016年8月,杨国梁在接受我们采访时百感交集:“为了这本小册子,我们一班人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召开lsquo;五老rsquo;座谈会、访问革命老前辈,走遍了常太的山山水水,所幸的是当时还有不少老人健在。”是啊,整理革命历史资料的那段日子,是他永远难忘的日子。老杨觉得,那就是在与革命者先辈、与祖母、与父亲、与叔父对话,他庆幸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采访时,已经75高龄的他矍铄依然,还热情地带我们到马院村各处去看革命遗址,令人感动。
杨家三代人特殊的革命情结感人至深,他们将革命的精神代代相传,用温热的生命谱写着一曲曲军民鱼水情的赞歌。 (陈祖芬)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