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德淡出生在涵江梧塘东南村南埔自然村的一户农民家中,青年时代博览群书,尤精诗作书法,兼才思敏捷,出口成诗,可谓青年才俊。
先生酷爱作诗,且爱在墙上用半草行书即兴题壁,字诗相得益彰,交相辉映,令诗作特色鲜明。
(一)
一九七O年十二月初一,先生泼墨挥毫,在一邻舍的墙壁上题壁赋诗,其诗曰:
甘当三老老残年,生活农村广阔天。
粮多跨纲争大上,衣丰食足乐无边。
这首诗作被完整保留至今,十分显眼,过路人一抬头便能看见。虽经46年岁月沧桑,字迹仍清晰可见,诗语浅白,内涵丰富深沉。这一首半草行书,显出清秀、柔美的风韵,且具堂正、刚健之气势,使风韵与气势兼收并蓄,这是先生书法之风格。
“甘当三老”诗也是一首七言抒怀励志诗,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田园情。
“三老”,即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甘当三老”,这是先生的为人之道。先生坚持以“三老”自勉、担当。他曾任本大队(村)文书兼会计,30年如一日,诚实做人,爱岗敬业,坦坦荡荡处世,战战兢兢做事,心存敬畏,不徇私不伸手。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位堂堂正正、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乡贤长辈。
“生活农村广阔天。”先生身居农村几十年,经历了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和“瓜菜代”的困难时期,在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下,在以粮为纲,大干快上的大环境中,在谦谦的君子般的文化养成中,先生充满诗意地生活在“农村广阔天”地上,不牢骚,不怨天尤人,也不埋怨自己怀才的不遇,而是敞开心扉,满怀激情地抒发“甘当三老老残年”的铮铮誓言,完全流淌出先生无怨无悔的田园情。
“粮多跨纲争大上,衣丰食足乐无边。”先生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始终坚信党能领导群众大干“争大上”,一定能“跨纲”夺得粮食大丰收,一定能让群众过上“衣丰食足”的幸福生活。“乐无边”,这是先生精神境界上的一种追求。表达了先生对党坚贞不渝的坚定信念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二)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先生“知天命”之年,他在自家墙壁上题壁赋诗《知足吟》,其诗曰:
人生知足何时足,知足自问谁不寻?
世上难逢知足客,老来知足应无欲。
先生身体力行,知足无欲。在生活上,克俭持家,珍惜现有的。青菜粗粮地瓜饭,能吃就好;衣服虽旧有补丁,能穿就好;住宅虽旧且窄,光线昏暗,能住就好;上有老下有小,子女多,平平安安就好。在心态上,先生用一颗平常心看待一切平常事,不做非分之想,因此心境平和清澈,心情宁静安详。
(三)
1995年,值逢上元节闹元宵,正月十五日9时许,“张公”坐在龙车上率领众神巡游全村,家家户户悬灯结彩,燃放鞭炮,民间文艺队紧跟“张公”之后,一路敲锣打鼓,28个少男抬着7顶“神轿”跟着队伍浩浩荡荡地前行,全村村民则在各自的“大厅”前朝拜祈安纳福。当晚最热闹的是大家喝完更酒后,万炮烟花和锣鼓齐鸣,火树银花不夜天,高潮迭起。这一年,先生年逾“古稀之年”,在这炽热的节日里,他心潮澎湃,在自家的墙壁上题壁赋诗《上元有感》,其诗曰:
元宵灯火逐年新,人意乡情处处兴。
最是车行酒会后,喧天锣鼓闹盈盈。
先生虽老,但笔触依然苍健,寥寥数笔,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炽热的元宵节画面。
1998年,先生“耄耊”老年,恰逢邻乡囊山村举行一次青云庙众神出游的民俗活动,当采街队伍经过本境南埔宫时,先生触景生情,不顾自己80岁的高龄,仍情不自禁地在宫墙上题壁赋诗(向宫里借来笔墨),其诗曰:
六七年前骑马时,青云巡察似依稀。
争扮故事人何在?今叩大神祈福知。
这首诗在后来修宫时被抹去,但幸被当时在场的第三作者牢记至今。
(四)
作诗是先生几十年不离不弃的爱好。通过寻访得知,先生的诗作光保留在墙壁上的就有20多首,还有题写在本子上的许多诗,现却还未寻到。
以上四首诗作的赏析,反映出先生不但有诗人的情怀,坚定的执着,而且还有超凡的人生品貌:对党坚贞不渝的坚定信念,“甘当三老”的为人之道,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无怨无悔的田园之情,以及知足无欲的高尚情操。
先生虽已离去16年(享年82岁),但他的优秀品貌犹存,至今还令我们时时念想,也希望后代子孙能好好传承。 (方德厚 连文柱 李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