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塔寺创新学 义井聚乡贤 ——左厢义井街(十二)
【发布日期:2016-08-0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郭尚先居第,传初为南宋枢密院都承旨郑寅家族居宅,至明代为安府知府林兆珂所购得,并以其旧址重建。清代又为郭尚先购居。居第为明末古建筑,清代复修并扩建。坐北朝南,悬山顶穿斗结构,内外山墙均为五柱落地穿枋排架。建筑规制为双座七间厢正厝加前门厅和后供堂。通面阔36米,进深42米,占地面积1512平方米。郭家耆老说,正厝两边原建东有“东亭”,为祀神之处;西有“西亭”,俗称“花厅”,为接待宾客之所;后供堂西边有小型园林和郭尚先书斋“芳坚馆”,惜已毁废。居第左右有小巷及偏门。1993年公布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郭尚先的子女后裔多出名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郭颐堂,是民国时期的一代桥梁建筑专家。郭颐堂(1898~1987),名铿若,颐堂为其号。其先为西天尾上郭人,四岁时,父母送养与书仓巷郭家。民国初毕业于福建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土木专科。自1930年即参加改建福州闽江大桥设计和建设,升任为福州市工务局长。抗日战争期间,任过甘肃省公路总队长兼总工程师,又以工程师职参加甘肃各地专项水利工程建设。1946年,因父丧返里。次年,执教于莆田东山土木工程学校,兼任莆田县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即在莆田县建设部门任职。历任县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主席和秘书长,副县长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8年平反。1980年当选为政协莆田县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并受聘为县土木建设学会第二届名誉理事长。1987年病逝,终年90岁。
郭寿銮,是一位献身于革命事业的革命烈士。郭寿銮(1907—1932),又名郭佩苍,化名谢刚。早年就读于莆田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学时就参加学生进步活动,被推为福建学生会兴化分会负责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选为中共莆田中心县委委员;同年11月,又当选为中共莆属(闽中)特委委员兼组织部长。1931年,起任中共仙游县委书记。1932年3月,率领游击队在北区发动群众开展斗争时,遭地方民团袭击,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二十六岁。
郭风亦是在郭家大院诞生的一位当代著名文学家。郭风(1917—2010),原名郭嘉桂。1944年毕业于福建师大中文系。毕生精力献给了教育文化艺术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历任省文联秘书长、副主席;省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理事、福建分会主席、全委会名誉委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1991年首批获得国务院授予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专家。郭氏家族真可谓“书香门第”,又是革命家庭。
郭尚先居第大门口稍东折而南直行,可通天九湾大桥,南北走向,亦称上书仓巷。北端东侧有“土地庙”,稍前为“仁寿社”,坐北朝南。旧城改造时被拆除。
巷中西侧这里住居着书法家陈唐彬养父唐氏家族。陈唐彬出嗣金桥口林家为子后,家居于金桥口。上世纪50年代初,陈唐彬随分唐姓之子女迁返上书仓巷原唐家居焉。
唐氏居宅南为清光绪间刑部主事关陈谟居宅。关陈谟(1872—1932),字勋甫,号佛心。其先祖系汀州官姓,高祖官春明迁居本县广业泗洋村。清同治间(1862~1874),自曾祖绵举即官开因避乱始迁入城,并改“官”为“关”姓。(一说,关陈谟因科举应试,为避讳“官”字而改姓。)赁寓城内书仓巷,遂家焉。绵举生子淑发。淑发子鸿翔。鸿翔娶妻吴氏,育子陈谟。陈谟自束发受书,即颖悟异常,与张琴就读于城内东山华源祠。光绪二十八年(1902),与莆邑林翰、吴台等以府学中式举人。二十九年登进士第,授刑部主事。寻以母老归,不复仕,致力家乡文化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在邑,陈谟与林翰、张琴被时人称为“三才子”。归里后同年受聘涵汢兴郡崇实中学堂任教。光绪三十年(1904),废科举,县设劝学所,即为所长。之后,续任私立砺青小学堂堂长;官立兴郡中学堂(后改名兴化中学、省立第十中学)总教习、监督、校长。曾一度兼任莆田教育会会长(宣统元年,1909),清廷准备立宪,各省设谘议局,被推为莆田议员。民国2年(1913),当选为福建省临时议会议员。民国15年(1926),驻莆北洋军阀董甠标收编民军,陈谟以绅士代表身份,作为见证人。点编时,北军突然用机枪扫射民军,他中弹受伤,失去右臂。陈谟擅长书法,晚年犹以左手执笔,字迹遒劲潇洒,是为莆田壶社一位老诗人,吟咏风雅。尤谙于地方史志,著有《莆田史谈》、《莆中倭禍记》、《莆田地理的演进》、《中原民族迁莆的探索》以及《诗文集》若干卷。民国21年(1932),病逝,年六十一。
宋时聚居于朱仓衖的家族,依宋《莆阳比事》载有:朱氏,“宗簿明叔之后,知县慥之族”;林氏,“横守丛之后”。林丛,乾道二年(1166)进士,朝请郎,(广西)横州知州;王氏,“莆田令王保隆之后,给事晞亮之族”。王保隆,王审知六世孙。祖籍泉州人。以大理评事知莆田县。遂家迁莆田(今新度镇)王庄。其后裔王晞亮,字希明,一作秀明。历官除给事中。终以秘阁修撰致仕。
郡志《选举》载,至明代居书仓有科第记录的家族有:刘、徐、林、黄、廖氏等。其科第者举如:
刘氏:刘源,字子西,元邑儒刘定字能静之子。洪武八年(1375),由府学充贡,任临川县丞。刘正隆,字德甫,源之曾孙。成化元年(1465)举人。历永嘉、乐平、番禺三县学教谕。
徐氏:徐琏,字用贵。成化十六年(1480)由府学岁贡,云和县学训导。
林氏:林长懋,字景时。九牧林蕴后裔。永乐三年(1405)举人,授南昌教谕。永乐十八年(1420)擢翰林编修。洪熙时转春坊中允,与戴纶侍皇太孙(即宣宗帝)讲读,因力谏太孙不宜荒学而事游猎为之所恨。及宣宗即位,积忤系狱十馀年。至英宗立,复知郁林州。自奉清俭,朝夕食唯盐菜,人称“林盐菜”。年六十,卒于官,无子。葬桂林县黄峡口,州人岁 为增土,建祠祀之。弟遒节,字景宜。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授刑部主事。长懋下狱,遒节降为平乐通判,后迁知沪州,升鹤庆知府,以母丧归。
黄氏:黄铜,字永器,天顺六年(1462)举人,文安县学教谕。
廖氏:廖梯,字云卿,号梅南。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授南京户部郎中,调礼部。擢山东参议,未任,以户部诖事诛连,谪为安吉州知州。转宁国府同知,升镇远府知府。寻以母老乞归。梯甘贫守约,容膝之庐,沮卤之田,一仆给薪,步不假舆,妇女布裳而已,缝纫皆出室人。享年八十一卒。
书仓巷及至整个凤山社区,古时家族多以紧密型聚族而居。然经过社会鼎革,避乱逃役;家族传衍迁徙等缘故,其族裔随时代变迁,或辗转移居城内,或徙迁城外各地。尤是在上世纪末旧城改造中,书仓巷除了郭尚先居第作为文物保护外,其馀民居建筑皆在一片拆除的烟尘中消失,原来世居这里的家族即散居于新建的中高层商住楼房中。
义井街即东大路,古今皆为城中之东西通衢,又是通往城外南洋平原、沿海农村的主要通道。地理位置之特殊,也成为商业经济发展的繁荣之地。唐末异僧黄涅槃留谶云:“市连义井岁时丰,水绕壶公文物盛。”这里自唐始即建有庙宇,而后就有先人徙迁聚居于此。北宋初即设有柴行、鱼行等农产品交易市场。旧时凤山寺里整日红烛高烧,香烟燎绕,于是,塔寺前的香烛店旺如火。义井街的商铺林立,这里的竹器店、木器店、陶器店、汽灯店、杂货店、打棉坊、草鞋店、鞋店、菜籽店等,早就成为销售农村生产和生活必需品一条街,尤其是东门街的传统竹器制品乃传承至今。农民进城购物逛街,品尝城市小吃风味,或为家人孩子带点什么,这也给城里人带来商机。因而,豆腐店、豆浆店、小吃店、蛋糕店、饼店、酱园店等应运而生,生意竞争的吆喝声一阵高过一阵。据说,旧时塔寺前“公饼盛”的饼食,从食品配料、制作工艺、价格和服务,名扬城之内外,顾客络绎不断。这里地近东门,拆除城墙后抄巷道更近天九湾大桥,由巷道进出城的人多。就是那些善于察言观色,摸捉心理的算命、看相、卜卦、测字“半仙”,也在巷头衖尾排起“地摊”,成为他们表演“口技”的舞台。如今,旧城改造后,高楼耸立,街道宽畅,商铺鳞次栉比。而商业经营面向社会尤是普通消费者,销售的商品即适应现代生活又符合大众化要求,生意繁荣。 (同题续完)(肖亚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