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娘礼”、“索时”、“笑贺”、“代仔”
近日偶然翻阅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版的《莆田民间故事选集》,也许是为了体现民间的原生态,编写者在各篇文中有意识地用了许多莆仙方言,並作似乎权威性的注释。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注释中存在许多值得商槯的地方。今提出书中使用比较多的几个方言词来讨论。
一、 母亲称“娘礼”。从表音上读也许可以。可在字面上看就很别扭。“娘礼”会被误解为母亲的礼。莆仙方言与古汉语关系密切。而古汉语中,称母亲的,读音与莆仙方言很接近的字有:①“嬭”。《广韵》奴礼切。並注:“古楚人称母曰嬭。”明才子唐寅在为母画《王母增寿图》上题:“西风鸾背綵旗摇,王母乘秋下九霄。欲与阿嬭增寿考,自斟绿醑溢银瓢。”②“姐”。《说文》:“蜀谓母曰姐。”宋叶绍翁《四朝见闻录·宪圣不妒忌之行》:宋高宗与吴后语,称其母韦后为“姐姐”。至今莆仙戏舞台上演唱还称母亲为“姐”。《莆田民间故事选集》中只有一处作者把母亲写做“娘姐”,其他都用“娘礼”,不知有何根据。
二、瞬间、片刻称“索时”。古汉语中有“霎时”(霎,山洽切,入声)一词与此意的莆仙方言很接近。唐孟郊《春后雨》:“昨夜一霎雨,天意苏万物。”宋辛弃疾词句:“放霎时阴,霎时雨,霎时晴。”例子很多不赘举。现成的词不用,而用白字“索”来生造新词,不知何故。
三、 称赞曰“笑贺”。看似很生动,好像是带着笑容在夸奖。可是这是城涵一带的方言读音,别的地方看不懂。我们非城涵方言是说“赏贺”。“赏”字带鼻音韵尾,与“笑”的音截然不同。这又是以前所说的“姚”“杨”的问题。
四、 孩子称“代仔”、“崽仔”。看了莫名其妙。不但音不对,意也难会。“代仔”是不是代人之子,谁知道?“崽仔”,这是骂人的话,也用上,谁能接受?现在大部分人用莆仙方言表示孩子写做“呆囝”,笔者认为是可取的。“呆”原是“保”的古体字。孩儿手以下的身躯围着襁褓,属象形。“囝”九件切。与莆仙方言相同。全唐诗,顾况《囝》:“囝生闽方,闽吏得之”。注:“闽俗呼子为lsquo;囝rsquo;”。“呆”原念bao,念dai是后来的变音,起码在宋元。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申生饮鸠而亡则是呆”。“垂钓的严子陵不是呆。”这里“呆”就念dai.
语言文字的宪法是:约定俗成。但首先是要大多数人可以接受,有根有据,不能生造臆造。 (王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