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井街之南侧,为巷曰:书仓巷、柴坊巷。
柴行巷 斜对街北稍西之西墙巷。南北向。位今擢英中学(原莆田一中校址)校门前。宋代,这里建以柴行,大概是柴木燃料交易市场,因故得名。后来,逐渐扩大增加建筑杉木材料,而改称“材行”。弘治志载:“宋志作柴行,今(明)作材行。”明清朝皆以柴行巷入志。民国时期更曰“柴坊巷”,这是因为元至元九年(1343),廉坊司佥事赫德尔在柴行巷为林应成父子登同榜进士第而立“联桂坊”,以故,邑人便俗称“柴坊巷”,至今仍此称。
宋政和二年,在柴行为莫俦榜第二人李宗师立“亚魁坊”。即《八闽通志》载称:“亚魁坊,在柴行。宋政和二年(1112)为李宗师立,后郡守赵彦励重立。”至绍熙二年(1191),知军赵彦励重立,改坊名为“德义坊”。即乾隆志称:“德义坊,旧名亚魁,为宋榜眼李宗师立。原在材行巷。”弘治志亦载:“德义坊,旧在东街永福寺前”。如是说,德义坊之址即在永福寺前材行巷。
柴坊巷斜对面即塔寺山门右建有材行社。后废祀。近年社区居民在东大路北侧421弄1—3号楼夹道重建窄小简陋的新材行社,恢复里社祈福活动。
《八闽通志》载:宋代“在德义坊,郡治东第二街左”设有驿站曰“东驿”。因德义坊在永福寺前材行巷,以故,在宋时塔寺前这一带地方被邑人称为“驿前”。(按,今胜利路中山中学前,邑人亦称“驿前”,是为明在此设驿而得名。宋驿之地非明驿同。)
宋代居于驿前、柴行巷的家族有黄、丁、林等姓氏。宋《莆阳比事》载:
驿前黄,“侍郎艾之后。”黄艾,字伯耆。乾道八年(1172)进士第二(榜眼)。累官至刑部侍郎,以待制终,封莆田县开国男。乾道八年,在塘尾为状元黄定榜第二人黄艾立“亚魁坊”,坊傍侧有桥,人犹呼“亚魁桥”。艾侄诰,宋庆元二年(1196)进士。诰侄伯剂,艾从侄。宋庆元五年(1199)进士。官至国子学正。(按,宋设有义井街之东驿和龙门下之西驿,西驿于乾道淳熙朝地入贡院,而《莆阳比事》面世于嘉定间,故此支黄氏居地推为东驿之地。)
柴行丁,“知县彦先之后。”丁彦先,一作亥先。宋宝元元年(1038)进士,为莆田丁姓首个登第者。官至校书郎。
柴行林,“侍郎光朝之族。”林光朝,字谦之,号艾轩。原籍为东峤珠墩人,后迁居南门外。绍兴五年(1135),赴礼部试落第;八年,再试礼部不第。于是,潜心学问,通六经,贯百氏。创办“红泉义学”、“松隐岩”学堂、“蒲弄草堂” 等,开门教授,四方从学者数百人。学冋渊深,为朱熹等所推崇。人称为“南夫子”。隆兴元年(1163),年五十始以进士及第,授袁州司户参军。累迁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以朝散郎充集英殿修撰,知婺州。请祠,提举太平兴国宫。卒,谥文节。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周必大撰其神道碑。绍熙二年(1191),知军赵彥励为其立“师儒坊”。著有《艾轩集》。据此,在宋时金紫林氏即有家族聚居柴行。
自宋以降,九牧林蕴后裔林应成一族亦世居柴行巷,至明代这里成为刑部尚书林俊故居。宋咸淳七年(1271),林应成与子栋登同榜进士。弘治志:元至元九年(1272),廉访司佥事赫德尔在柴行巷为林应成父子同榜进士立“联桂坊”。应成,一作应承,字汝大,号矩轩。历官宗正寺篿、充闽广宣抚司机宜。宋亡不仕。子栋,字可用,号松湖。历知同安县,有廉直高古声。宋亡后隐居,讲明道学,以淑后进。时人称:“朱子之学,盛于东湖,实栋父子之力。”
林氏自此科第相踵。元代,林栋子冈孙,字于高,号傎斋。延祐五年(1318)进士,终官温州路瑞安州知州。冈孙弟以顺,字子睦,又作子木。至治元年(1321)进士,授庆元县县尹,官至福州路同知。卒,入祀乡贤祠。
林冈孙之孙林圭,一名字信玉,号信斋。洪武初,举明经,为莆田县学训导,升宁国县学教谕。《兰陔诗话》:“信斋工古文辞,治经有师法,林状元环、黄探花旸、杨解元兹、顾郎中孟乔皆其徒也。”永乐间,应召修《永乐大典》。以老,赐带致仕归。林圭孙宗,字存敬。正统九年(1444)举人,历官至扬州府学教授。宗孙俊、侃、僖。林俊官至刑部尚书;侃、僖兄弟同中弘治八年(1495)举人,侃官南雄府通判;僖官寿州知州。林应成一族可谓“文献世家”。
林俊,字待用,号见素、晚号云庄。少年姿态秀朗,《兰陔诗话》:(俊)公将诞之夕,母黄夫人梦三神凌空飞绕,一人以一卷授之,生有异光。年五岁,外祖母食以乳饼,饼圆如月,试命对曰:“直如吞皓月。”公应声曰:“何不挂青天。” 识者奇之。十六岁即能诗文,太守岳正甚赏识之。成化十四年(1478)登进土第。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宪宗末,太监梁芳等引进妖僧继晓,将大起镇国寺,科道莫敢言,俊独疏某非,遭廷杖,下死狱。太监怀恩和尚书王恕疏救,得免死,谪姚州判官。帝寻悟,斥继晓,俊复官南京刑部员外。世宗即位,起为工部尚书,改刑部尚书。俊“历事四朝,抗词敢谏,以礼进退,始终一节”。嘉靖二年(1523),乞致仕,加太子太保致仕,赐玺书、酒馔、宝镪以归。嘉靖六年卒,年七十六。《兰陔诗话》:俊“殁时居后义井中有雾气如龙蜿蜒上下,少倾大雨,飞腾而去”。杨一清撰《林公墓志铭》。隆庆元年(1567),赠少保,谥贞肃。弘冶十六年(1503),巡按御史陆偁在义井里为佥都御史林俊立“都宪坊”。
林俊工书法,法宗苏米,颇得苏米笔法,乃善绘画山水。擅长文学,非正书不读。文喜追韩愈、欧阳修;诗崇唐杜甫,晚乃出黄庭坚,陈师道间。著有《西征集》、《见素文集》二十八卷,其中十四卷被收进《四库全书总目》。《奏疏》七卷等。民国志云:“林贞肃集二十卷,明嘉靖本原板藏林家祠堂,其远族林兆骐移置郡城隍庙。民国3年(1914),林苑办理禁烟会,借住其中,逐日取书板烹茶,数月已尽。此与毛氏子孙用汲古阁板烹顾渚茶何异甚矣,俗子之,可痛也。”
朱维幹《莆田县简志》载:林俊筑有“一素亭”。郑岳和韵有句云:“千卷储书作墨庄,梦随春草到池塘。涓涓碧井分仙灶,面面青峰隔女墙。”亦载“俊有别墅在卖花亭桥(今东门兜西社)附近。”
林俊子达,字志道,号愧吾。正德九年(1514)进士,历南京兵部主事,兵部郎中,转南京吏部考功郎中。工篆隶,能诗文。致仕后,在南门外小塘(筱塘)建“归来亭”隐居。著有《自考集》、《续莆阳文献》等。《明史》父子皆有传。
这一支林姓人原在左厢联桂坊(柴行)内创建有邵州刺史林蕴祠堂。元福清州知州林以顺重新修建。郡志载,亦有一所林蕴祠堂在左厢留桥巷,并祀司业林震、侍郎林彬之。成化十五年(1479),裔孙监察御史诚重建。正德七年(1512)壬申,时任右都御史裔孙林俊重建于元妙观内,匾曰:“忠烈”。乾隆志载:在材行巷亦有为唐林苇兄弟立“九牧坊”。
明代居于柴行巷者亦有王氏,弘治十四年(1501)举人王鍱,字崇用。官南昌教谕。时邑人郑岳为江西布政使,为宁王朱宸濠所齮龁,岳被诬奏,并系鍱。鍱坐拷掠几死。与岳同归。鍱为柴行人,而岳居行尾,相邻。“宸濠诛,岳复起,力荐鍱,不报”。弘治志:“鍱与尚书林俊同居一巷,俊亦重之”。 (肖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