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后巷 在宋兴化军仓储之后,得名。东西向,西连仓边巷头东抵居仁巷。仓后巷之名,见于宋。李俊甫《莆阳比事》有“仓后姚” 的记载,称:“仓后姚,少监宗之之族。”姚宗之,字元仲。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累官至将作少监。后移江西路提点刑狱,未遂而母卒;宗之寻亦卒,年五十六。而巷名载志始自乾隆志《图考》。其名自清朝以后一直沿用,至“文革” 期间被改名为“反帝路”。1980年以后恢复旧名“仓后巷”,邑人亦俗称“仓后街”、“仓后路”。
郡志记载,旧时仓后路建有:忠孝祠、二烈祠、世忠祠等公祠:
忠孝祠,分忠祠、孝祠。乾隆志载:左为忠祠,坐东向西,与孝子祠相对。祀唐林刺史蕴;宋方通判喜、阮少尹骏、林主客冲之、宋知县旅、陈招抚淬;明陈给练继之、陈太守彦回也。匾曰:“忠臣祠”。右为孝祠,坐西向东。配祀唐林福唐尉攒;宋郭参军义重;元郭承务郎道卿、郭教授延炜,明陈御史茂烈、刘训导闵、方举人重杰也。有司春秋致祭。万历癸卯(1603年),太守李茂功行县勘,盖祠前堂后房屋概行拆毁,七家子孙重修。祠前建有“忠孝祠坊”。按,依志所载,其初忠祠(坐东向西)、孝祠(坐西向东)相向而坐,疑在仓后巷南侧即亚尾巷北之两侧;而后忠祠废,新建二烈祠于孝子祠左,即在亚尾巷北之西侧。
旧时,这里建有“忠孝社”。以坊得社名。坐东向西。疑以原忠祠遗址所建。新中国成立后,用为陆军28军营房。上世纪旧城改造时拆除,2015年社民在亚美巷北即市人民银行西侧,置设一座如同土地神庙大小而用大理石板组装的“忠孝社”,规制难辨是社,然复社后,逢正月元宵节仍举行祈福活动,香火缭绕。
二烈祠。乾隆志载:旧在大有仓后巷。正德丙子(1516年),巡按胡文静檄知府冯驯创建。祀靖难死事户科给事中陈继之、徽州府知府陈彦回。郡人尚书林俊撰记。祠后废。万历丙子(1576年),按院侯尧封移文重建,通判许培之移建大有仓东边。一座三间,并大门深九丈,阔七丈,匾曰“忠烈祠”,有司春秋致祭。盖自大有仓之祠建,而二公始获特祀于春秋,先只就忠孝祠祭。
按,据志载,二烈祠之初当是忠祠所祀之二陈,即上云二公“先只就忠孝祠祭”;“嘉靖庚子(1540年),本祠为乡人呈请,将唐宋六公神位迁于孝子祠,而陈继之、彦回二公则迁涵江二烈祠”。忠祠即废。“隆庆辛未(1571年),八家之裔其呈请复,有司判令原请之家出地并资建,复于孝子祠左。匾曰:“忠烈祠”。内正堂三间,后存地二分,隔断民居,以防火患。祠门外扩地阔九丈、深四丈,与孝子祠一列。”这即是“大有仓后巷”之二烈祠。
世忠祠。巡抚张肯堂建。创建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王氏族谱云:“面临壶峤,背枕麟山”。祀尚书王家彦, 并祀祖莆田令保隆、宋侍郎晞亮、御史回、明御史玉荣。至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火。光绪三年(1877)重建。
民国时期,这些祠堂皆废祀。其址或为基督教卫理公会建为牧师屋,或易入民间。新中国成立后,莆田二中左侧之基督教牧师楼为莆田县公安局使用,后易为莆田驻军干部宿舍楼;南侧为莆田驻军司令部用址。
仓后路西北隅旧为哲理中学。哲理中学源于基督教美以美会在方巷创建的“中西学斋”(详见大路“方巷”条)。清光绪四年(1878)(一作五年),基督教兴化美以美会(即卫理公会)男布道会传教士谢锡恩等在坊巷创办“培元书院”。十六年(1890),美国传教士蒲鲁士至莆后又创办“福音书院”。光绪二十四年(1898),两院合并,改名为“中西学堂”又名“中西学斋”。蒲星氏任校长。二十五年(1899),高哲理接任校长。任内,在朱紫铺、仓边巷间辟地创建新校舍(即旧哲理中学钟楼)。三十年(1904),高哲理病逝。年议会为纪念高哲理办学功劳,故议定改“中西学斋”为“哲理中学”。校门初设井头街相向“朱紫坊”。民国28年(1939),在井头天官第旧址创建礼堂“蒲星堂”,并移原校门至仓后程甲化祠堂之右。校门两侧分立石板竖匾,各镌“哲理中学”五大字。至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办,改名为“莆田第二中学”。
哲理中学即莆田二中大门东侧,旧是大理寺少卿程甲化祠堂。附父赠少卿元琳祠右。程甲化,字季白,号碧州。鲲化兄。仓后人。顺治十一年(1654)举人;十八年(1661)进士。授诸城知县。回家丁忧,遇耿乱,勒授伪职,毁形漆身,示不堪用。拘至省囚禁,迫协不从,历受惨刑,矢死成父志。康熙二十三年(1684),以治行擢吏部文选司主事,累迁大理寺少卿。卒年七十,祀忠义祠。民国志《风俗》云:“清大理寺卿程甲化迁城卫仓后街,子孙散居瑶台、北高、笏石各处,是为金瓯派”。上世纪50年代末,莆田二中建造科学楼时,程甲化祠堂被拆除,其址后建为“梯形教室”。莆田建市后,复被改建为机关宿舍楼。据说,程祠拆除时,祠半楼上尚存有不少清康熙朝景德镇瓷窑出产的碗碟等类瓷器。康熙三十五年(1696),程鲲化任为江西浮梁县知县,这些瓷器或为其任间所购置的。后来,这些瓷器由东门内街杂货商店出售,识货者大捡漏。按,据故老云:仓后程祠匾曰“夫子祠”,祠名当以宋理学二程即程颢和程颐而命名,据此,这应该是程氏总祠,而郡志称为程甲化祠堂,或因程逝后改祀而为。
明代,有九牧林蕴后裔通议大夫林元甫始从后塘移迁左厢,族居仓后巷。林元甫,原名普长,字元甫,后以字行,改字秉仁,号豫斋。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授工科给事中。官至云南巡抚,进通议大夫。正德元年(1506)以疾告归,三年卒。子有孚,字以吉。正德六年(1511)进士,初授行人,改山东道试监察御史。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父子卒后皆入祀乡贤祠。元甫侄有禄, 字以贤。弘治五年(1492)举人。迁安庆府同知。官至琼州府知府,致仕。卒年八十。
郡志《选举志》载有黄氏家族居此。弘治朝有黄文雍,字世和。为弘治八年(1495)举人,滕县县学教谕。正德间有黄行可,字兆见,号葵山。正德五年(1510)中式举人;十六年(1521)登进士第。授工部主事。累官至广西提刑按察使。
弘治志《科目》载,成化十三年(1477)举人李仁,字善长,“在城仓后人,桐栢县学教谕,改苏州吴县”。看来亦有李氏聚居这里。 (肖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