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塔寺创新学 义井聚乡贤 ——左厢义井街(七)
【发布日期:2016-07-1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基督教莆田堂 肖亚生/摄

仓边巷 在仓前之西,南北向。南自义井街起,北与仓后巷、井头街相接壤。仓边巷之名初见于明弘治志《里图考》,清朝、民国仍沿旧。民国后期又将井头街和仓边巷合并称为“由 义里”。新中国成立以后,巷名更曰:文化巷。至1980年复改旧名:仓边巷。
弘治志载,仓边巷古有“天禧庙”,其前宋建有坊曰:天禧坊。不知因何争讼,弘治间知府陈效判令重立。巷西有一里社曰:天禧社,以坊得名。上世纪末旧城改造时,天禧社已被拆除。
天禧社北,临巷即旧咸益女中之东侧,是一座颇有名气的基督教莆田堂。清同治三年(1864),基督教卫理公会(又称美以美会)传入兴化,六年兴化设立牧区;十一年(1872)设立教区,隶属福州年议会;二十二年(1896)设立兴化年议会。自同治四年起,基督教堂先后设教在东门外太师庙、十八张厝,方巷之周宅、“奕世金紫”之“天道堂”。迨至民国4年(1915),美国信徒过雅名和甘大卫兄弟倡仪,始在仓边巷“马台里”购地四亩多,创建“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兴化年议会莆北教区莆田总堂”,即今莆田基督教总堂。
教堂坐北朝南。建筑平面东西长35.24米,南北长25.46米,总建筑面积1572平方米。二层东、西及南边厢楼、辅助房,总面积为520平方米。西南隅亦建有钟楼,共四层,总高度为15.25米。教堂基墙分别以青石、花岗岩条石、辉绿岩石浆砌,坚固美观。建筑结构、门窗设置及外装璜等皆为中西合壁,设计独特,蔚为大观。室内宽敞明亮,富丽堂皇,视听观感恰到好处。大厅及东西南三面厢楼,可容纳3500多人做礼拜,被称为“东南亚四大教堂之一”。教堂施工历时三年,于1918年落成。1920年元月举行献堂典礼。大教堂每年举行一次大型年议会,常年每星期主日皆有各种传教礼拜活动。
“ 文革”期间,基督教堂曾一度被叫停;改革开放后乃恢复基督教礼拜活动。1986年3月9日,基督教莆田堂举行开堂典礼,参加信徒3000多人,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全国罕见。1996年,基督教莆田堂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而今在大教堂内设立有莆田市基督教协会、“三自”爱国委员会。
旧时有郑氏聚居于仓边巷。见郡志《选举》载称,明代有郑立,字克豫。正统九年(1444)举人。官迀饶州府学教授。卒,祀乡贤。立子徽,字元美。成化十年(1474)举人。官至高州府通判。弘治十四年(1501),知府陈效等为甲子科郑立及子甲午科郑徽立世科坊。郑立从兄郑已,字克成。宣德三年(1429)由府学岁贡,任嘉兴府通判。乾隆志载:在仓边巷口,为郑淑派下郑已、郑立等立“奕世承恩”坊,坊匾阴额题“初祖倡学”。
过义井街即碑坊相对有观音亭。而今这里仍居有郑氏家族,但并不一定出自同祖即同一派系。按,族老说其族与亚美巷郑氏、书仓郑氏同出。而亚美巷、书仓巷郑氏是为旧兴化县浔阳郑庄派系;乾隆志称郑已为“郑淑派下”是属仙游赖店巩桥郑淑之族。故此“同出”之说,或追溯至初“南湖郑氏”。存疑。
仓边巷东亦居有郑氏一族,为郑淑派下郑纪后裔。据年过八旬的主人郑启佑先生云:清咸丰间(1851~1861),曾祖父郑某由仙游徙迁莆田城外东门兜,先做卖烟小生意,后开酒坊烧酒。发迹后到仓边巷买厝复迁这里居住。居宅在仓边巷南巷口东侧第一个大门,即“文革”前文化巷1号。祖父郑振烈大概是1865年在新居出生。这里的居屋似为祠堂建筑,传说原是北河边翁氏因发迹为感恩某人而建的。上世纪旧城拆迁时被拆除。
仓边巷居族还有林氏,明有九牧林蔇之裔林永龄迁居于此。林永龄,初名龄,以字行,又字延年。天顺二年(1458),以郡庠博士弟子员选升国子学,授广东翁源县教谕。终为英德县摄知县事。积劳成疾,卒于官。翁源、英德俱建祠祀之。后入祀莆田乡贤祠。
陈氏:明代有陈大谟,字于忠。弘治十一年(1498)举人。苏州府崇明县学训导。这支陈氏据郡志载,为元国子监丞旅之裔。陈旅,字众仲,号荔溪。其先为崇福里人,其先世业儒,至父子修,尤号博古,与同郡郑钺同勘谬正讹郑樵《通志略》。陈旅自幼聪颖勤学,能博览群书。元统中授国子助教;官至国子监丞,阶文林郎。卒祀乡贤。《元史》有传。今基督教莆田堂对面即居有陈姓人,未知是否为此支陈氏,不敢妄断。
李氏,李循良,字绍卓。正统十一年(1446)充贡,武宁县学教谕。仓边巷东侧即天禧社相向亦有朱姓人居住这里,并建有家族祠堂。 (肖亚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