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塔寺创新学 义井聚乡贤 ——左厢义井街(六)
【发布日期:2016-07-1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居仁巷黄祖汉旧居

居仁巷后衖

居仁巷郑文炳旧居

居仁巷郑文炳旧居第房梁系穿斗式结构

居仁巷郑文炳旧居部分内景

居仁巷程甲化祠堂

祠堂以北旧居为郑氏家族,俗称“上郑”。这里有一座大门坦面向巷道的古建筑是为清乾隆间誉称“郑孝子”的郑文炳居第。郑文炳,字慕斯,父光春。母叶氏,幼而知书,贞静而慧,能诗而贤,性不喜华饰,摒弃粉黛,穿针学绣。《清史稿》云:“郑光春妻叶氏,莆田人。光春游湖南,久不归,叶以纺织养姑。子文炳幼,或不率教,辄拊心号天,文炳惧,向学。姑老病痺,叶负以出入。七年,姑乃卒。”文炳以孝行著称。父光春客游四方,久绝音讯。文炳千里跋涉至滇南,往见其父归。后父卒,负遗骸归。时有“郑孝子”之称,人呼其名“孝子炳”。文炳少负志探性命之学,作《正字论》,以闽洛为归。补弟子员。张伯行抚闽时选入鳌峰书院。张氏抚江苏,复请赴江苏讲学。一生淡泊仕进,专心治学。晚年主持洞桥书院。著有《周易要义》、《性理广义》、《省书堂家训》等文集。有联赞颂郑孝子曰:“由乡教而举孝廉、应宾筵,常有令名传不朽;继闽儒而崇道学、登国史,还彰潜德卜其昌。”
清乾隆年间(1736~1795),礼部尚书纪晓岚来闽任督学使者时,文炳孙远芳号芷朋,为纪之得意门生。纪有诗句云:“南过仙霞差不负,诗人收得郑都官。”纪得悉文炳之孝行,深受感动,擢请乾隆帝恩建“孝子坊” 于圆智庵傍之驿道,并亲自撰书楹联一副,曰:“少寻父,长负骸,两度滇南殚子职;行格天,书传世,千秋道左合公评”。孝子坊,“文革”期间被拆毁,遗存楹联残柱及雕刻有双龙戏珠之碑坊横梁。今置于市博物馆三清殿碑园,实为珍贵文物。
郑文炳居第,大门坦向西对着居仁巷道。门第联曰:“夹漈通儒世裔,东门孝子名家。”大门上方旧有额匾,已毁废。迈进大门为甬道,东行有石框隘门,转折而西又有一内大门坦(今毁废),复有隘门通院埕。面向院埕是一座三进七间厢庭落式大院。大院坐西朝东,悬山顶穿斗结构清代古建筑。前落中为敞开式大厅,原构明、次间不设隔墙,使大厅显得宽敞明亮,左右两边有小厅和厢房。据说旧时大厅顶悬挂有边框雕龙“圣旨”盒。大厅中后设六扇门启闭,可通中、后落大厝。前、中两落进深皆为一间(厅房一间);后落进深二间(厅房前后二间)。二进之间各有左、右、中三天井。后落大厅有横匾曰:“奕世麟雄”。整座大厝用材硕大,木雕精美,表现时代建筑特征。今大院内仍有郑氏后裔聚居。
郑氏居宅大门坦南侧亦有一小边门,今闭堵。据说,居仁巷自此以南依古社制为义海社属境;以北即属忠孝社之境。
居第南亦有一座花厅(一说为书房),旁筑假山小花园;又南为郑氏祠堂二座;又南亦是一座二进七间厢居宅,宅内亦筑有假山花园,规模大于花厅里的花园,居住这里的郑氏即称为“下郑”。如此,郑氏前后共有建筑五座,周以高墙垣之,外为通道。可见,这是一组宠大的清代建筑群。据说,郑氏出嫁女子回娘家,不从大门坦进,而是绕道自花厅边门入内,这是封建礼制的典型表现。
郑氏居宅对面即巷西侧居家为程氏,临巷有清东昌知府程鲲化祠堂。程鲲化,字季序,号南洲。甲化弟。康熙二十三年(1684)举人。授浮梁知县,擢工部主事,历员外,迁刑部郎中,出知东昌府。有政声。《兰陔诗话》评云:“南洲牵丝多惠政,有古循史风。”为人重孝道,有女嫁孝子郑文炳。卒后郡人在这里(郡志称“县城隍庙东”)建程公祠祀之。今华亭旧街岭头店石碑龟尚立有巡抚汪隆书“程先生神道碑”一通。碑高360厘米,宽98厘米。文曰:“诰授中宪大夫山东东昌府知府,加四级晋阶通议大夫,刑部贵州清吏司郎中,祀名宦南州程先生神道碑。”上款:“雍正己酉吉旦,赐进士第年家眷侄汪隆顿首拜书。”鲲化子大僖,字而有。雍正朝授抚宁知县。程祠西可通亚美巷,故民国志《风俗》云:宋理宗朝婺源人程文“奉使居杭州,历仕度、敬、端三朝,随少帝入海,殉难。其子復与侄鹏居莆亚美巷”。
程鲲化祠堂迤北,即郑文炳居第斜对面是为民国莆田县议长黄祖汉故居。黄祖汉(1886—1970),字仲良。光绪末留日,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回国后任过福建省民政厅秘书长暨代厅长,私立莆田砺青中学校长,莆田县参议会议长等职。1949年赴台湾任台北师专教授、台北莆仙同乡会第五届理事长。病卒。黄氏居宅在巷西,大门坦面朝居仁巷。居第亦坐西朝东,悬山顶土木结构,前后两落七间厢八天井的院落式大厝,为清末建筑。据说居第是黄祖汉父亲所建,至今房屋保护还较为完好,居者仍为黄氏家族。黄氏大院北侧有偏门通仓后巷。
黄氏居宅相向之巷东侧有翁氏六桂祠。祀翁氏“六桂”。唐补阙翁乾度生六子,宋建隆元年(960)、开宝六年(973)、雍熙二年(985),兄弟先后登进士第。同胞六兄弟,三科六进士,时称“六桂”。“六桂祠”北邻“会望宫”。
过仓后巷至湖岸巷,此地段仍曰:居仁巷,北抵湖岸巷,折而东后衖通水关。
亚尾巷 东邻居仁巷。南北走向,南自义井街北接仓后路。“亚尾巷” 之名初见于明清郡志《里图考》。民国时期雅称“霞美巷”。新中国成立后,仍沿旧名。“文革”期间,曾一度被改名为“反帝路”。1980年复称旧名“亚尾巷”。
亚尾巷口旧时建有义海上社。社以宋时建有义海坊而得名。亚尾巷“义海上社”和城门口“义海下社”皆为居仁巷“义海社”之“社仔”。祀土谷之神。上世纪末旧城改造时,这些里社宫庙皆消失于拆迁的一片烟尘中。然里社信仰已形成宗教习俗,近年来居民又自发在本社区即今东大路675弄5号楼南夹道间建新社曰:“义海上社”;在东大路675弄6—1号北(旧居仁巷南,接东大路),新建社曰“义海中社”(代表旧义海社)。恢复了里社民俗活动。新建的“义海上社” 和“义海中社”规制虽不如前,社屋小而简陋,然香火缭绕如旧,一年一度的里社元宵社祭,仍依俗定旧制举行。按,旧义海社建在居仁巷口,义海上社在亚尾巷口,而社以宋建义海坊得名。据此推测,义海坊当设在居仁、亚尾两巷之间。依地理方位,这即是《八闽通志》所云:义海坊,“宋建在东营前”,“东抵望海门。盖东街口也”。《八闽通志》亦载:“义海坊通衢之北”为宋牢城指挥营。为厢军,行防御镇戍之责。
亚尾巷北口之东侧,旧有“忠孝社”,祀土谷之神。旧时,忠孝社相对有“忠孝祠”,祠前建有“忠孝祠”坊,社因坊而得名。(详见“仓后巷”条)忠孝社南侧聚居郑氏家族,不知所出?是为大族。至南巷口亦为罗氏族居地。忠孝社相向之巷西,民国时期,曾以旧莆田县城隍庙改创为城东小学校。后改名县立仓后小学。抗战时期迁常太熨斗。新中国成立后,又改名凤山小学,“文革”开始后停办。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