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塔寺创新学 义井聚乡贤 ——左厢义井街(四)
【发布日期:2016-07-1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凤山寺塔

凤山寺

凤山寺的五级木浮屠即“无量寿佛塔”雄伟而精美。木塔初建于后晋天福间,为三级。八角形塔座,有石刻八天王像。县志载:永福寺“有石刻八天王塔,工夫精妙,入于人品。明四明丰学士熙以议礼谪戍镇海卫,过莆息此,与方简肃良永、郑司马岳、林大理茂达,共为山泽之游”。万历七年(1579),太守陆通霄命僧心圆募众改建木浮屠为五级。据有心人实地丈量,木塔为八角形,底层边长2.8米,塔高30多米,有楼梯直通四层。清时,曾以寺内之木塔设为县考揭榜处,取“雁塔题名”之义。抗日战争时期,第四层设为防空警报台。塔为木构,其主干木柱从地下基础直通四层,木料粗大,双臂合抱不拢,专家称其建造技术高超,整体性强,与地基连结牢固。每层周围木柱间用多扇木门与外廊隔开为墙,中央四根主木柱以榫卯连结其他木柱之枋梁及塔檐。塔檐长举起翘,塔尖有铜葫芦宝顶,雄伟壮观。然塔因木柱蛀虫而倾斜,1951年被拆除。木塔拆除后,而石构八角形基座,瓜楞柱等仍保存完好。其护塔八天王、韦驮像、须弥座等石浮雕仍栩栩如生,十分精美。可惜终毁于“文革”破“四旧”的浩劫。
康熙五十八年(1679),知县钱万选因官民监谷压积甚多,故在凤山寺法堂东西边建“凤山仓”,作以暂时儲仓。另建“兴贤新仓”,将原贮谷石移贮仓内。雍正十年(1732),因台谷无仓可贮,知县王玪仍旧借贮寺内。至乾隆五年(1740),奉文劝捐社谷,监生陈奇芳捐银就前地筑砌收贮。九年(1744),知县周世纪又就西边添建五间。以故,道光四年(1824),原武邑知县陈池养等一批邑绅士上书府衙,稟称:“凤山寺乃志载十八丛林之首,且系郡学后屏,为合郡文物风水攸关。曩遭仓书籍公弊害,借贮仓谷于内,渐至占地盖厂,开砻碾米,寺梁椽木曼丛虫蚁,寺宇致坏。”要求示禁勒石,“永远不许仓书借内貯谷贻要,俾本寺堪保净洁,永固hellip;hellip;”为此,府衙立碑示禁:“城中凤山永福寺宇,现经绅士募捐重建,已复旧观。嗣后凡有运到厅、县谷石,务须归貯常平、兴贤等仓碾放,勿许籍以官谷寄貯寺宇。自示之后,永远禁革。如该仓胥、斗级人等仍敢复蹈故习,恃强借野,许该绅士、乡练、寺僧等措名按稟赴府,以慿察究。凛遵勿讳。”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四月(庚子清明节),由涂开榘、林翰等一批维新派进步分子发起,在顶务巷租用萧氏祠堂创办莆田第一所私立小学。因取“磨砺青年科学救国,宣扬维新进步思想”之义,校名曰“兴化私立砺青小学堂”。林翰出任堂长(校长)。三十二年(1906)春,因校舍湫隘,迁址于真武坛兴安书院。而私立砺青小学堂创办后的第三年即光绪二十八年,兴化府知府宝康、莆田县知县吴廷桢亦拔款在凤山寺创立官立小学堂。吏部主事张寿祺任监督(校长)。光绪三十二年(1906),两校合并为“莆田官立砺青小学堂”,林翰为第一任堂长。至民国初,学校改官立为县立,名曰:“莆田县砺青小学”(按,民国初曾一度更名为“莆田县立第一小学”),并改堂长称校长。民国14年(1925),砺青小学创办人之一陈乃元又倡议增设私立砺青初中部。张景棠为首任校长。两校同址即在塔寺里。(按,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8年夏,砺青中学迁址白沙夹漈祠;1940年夏复迁广化寺。1942年回迁城内元妙观。)其时,毁除正殿佛像改为礼堂。按,凤山寺大殿佛像,系明代著名瓷塑大师何朝宗所作,精美为莆田各寺庙之冠。大殿佛像之后,竖有铜铸佛屏,高逾数丈,镂空金碧为省内少有,佛台莲花淳朴别致。后殿有壁画“六子戏弥勒”图,传为万历间莆籍名画家吴彬所作。清时,名画家周禔曾来莆参观,称赞“此画比之唐代吴道子所画,并无逊色。”民国24年(1935),砺青小学更名为“凤山小学”。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莆田县人民政府接办私立砺青小学,并改名为“文献小学”。
民国19年(1930),凤山寺藏经阁改为旧莆田县工会商会,三青团和青年服务社等单位用地。鼓楼遗址于1929年为陈展如所购,建为居第。
新中国成立后,凤山寺正殿作为军人俱乐部、招待所,大门、二门等建筑物改作莆田县印刷厂,法堂改为文献小学。藏经阁为工商联会址,“文革”后,易为莆田地区(市)印刷厂。经过“文革”浩劫后,而今所见凤山寺只遗存大雄宝殿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二柱,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式木构架,明间为抬梁减柱。金柱直径0.58米,石柱础为南宋遗物。2009年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史载,凤山寺至元明两朝最盛,僧众多达三千人。洪武三十一年(1398),兴化府在该寺设有僧纲司,统领众僧焚修,以祝圣为事。按,僧纲司设职官二员:一为都纲,从九品公服,掌印;一副都纲,未入流。皆推举寺僧有戒行者充任,不制禄。僧众间纠纷,或违犯清规事,僧官具公服开堂判案,依律处分。明清僧官衙门皆设凤山寺,由该寺住持充任僧官,俗称“和尚老爹”。清末废其制。民国18年(1929),建立“中国佛教会”。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重新组织“中国佛教协会”,受各级政府宗教事务局管理。
凤山寺山门右侧有材行社。宋代,寺前西南隅设为柴行,后改称材行,故名。旧城改造时被拆除。近年社区居民在东大路北侧421弄1—3号楼夹道中重建新材行社。规制虽简陋,然依民间俗定每年正月元宵节,仍举行巡游祈福民俗活动。
自宋朝以降,凤山寺前就有李、谢、陈、王、洪等大姓家族聚居。宋《莆阳比事》载称:
水陆院前李,“亚魁宗师之后,与仓前、留桥李同出”。李宗师,政和二年(1112)进士第二(榜眼)。官湖州掌书记。绍熙二年(1191),知军赵彦励在东街材行巷为李宗师立“亚魁坊”,后改为“德义坊”。
水陆院前谢,“教授莹之族”。谢莹, 其先祖为陈留(河南开封)人。父史,绍兴八年(1138)进士,湖州府学教授,太常博士。谢莹,绍兴三十年(1160) 与兄谢洪同登进士第, 官至德庆府教授。弟谢升贤,端平二年(1235)进士,官至循州兴宁县令。莹子之任,隆兴元年(1163)进士,官至承议郎长汀知县。
水陆永福寺前陈,“朝奉湍,通直梦卿之族”。陈梦卿,绍兴三十年(1160)特奏名,通直郎。
依郡志载,迨至明代居此之家族还有:王氏,有“王福,塔寺下人。景泰四年(1453)举人。严州府学训导,改韶州,转惠州”;洪氏,有“洪忠,字贵诚,塔寺前人。天顺六年(1462)举人。历扬州府学教授。”
塔寺前原城关派出所之旧址,这里曾经是明末礼部尚书曾楚卿居第。曾楚卿,字元赞,号矞云。其先为平海卫曾城人,后迁居塔寺前(书仓巷头)。万历四十年(1612)举人;四十一年登进士第。授翰林院庶吉士,除检讨,转赞善。历詹事兼翰林侍读学士。其时,改修《光宗皇帝实录》,命为副总裁,阉党魏忠贤诬吏部侍郎张鼐诽谤朝政,谓楚卿乃鼐门生,削职。崇祯初,起用礼部左侍郎,转吏部左侍郎,晋礼部尚书。因与首辅温体仁政见不合,累疏辞归。楚卿工书法,擅小楷。今江口东岳观内尚存其手书“东皇司命”巨匾。著有《曾城集》。楚卿归里后,曾在棠坡置有别墅,曰“曾城亭”。
楚卿子世袞,字长修,号东亭。天启四年(1624)举人。官至兵科给事中。永历二年(清顺治五年,即1648年),与黄石斋(道周)、曹能始(学佺)等起兵从朱继祚复兴化,兵败。遁入思明岛,赴海卒。楚卿子叔白,字少青。崇祯年间诸生。授石城县知县,南明时擢廉州府同知。时为本邑“五公子”(彭汝南子彭士瑛、周如盘子周霑等)之一,响应朱继祚抗清复兴化起义,殉难。其弟叔鑽、母、嫂等十馀人皆自焚而死。尚书居第亦被清兵烧毁,其址后被远族人卖于郑氏。因故,其子孙多遁空门。棠坡之别墅即改为寺也。
书仓巷旧有“爱云曾公祠堂” 暨曾楚卿“尚书祠”。考福建布政使右参政徐日久撰《爱云曾公祠堂碑》,曾氏系出宋学士曾公亮,而元闽帅曾彦明自泉迁莆而家焉。传后曾良敏,为人“和易正直,为里中所取平,故号lsquo;祭酒rsquo;。”良敏仲子即楚卿之父,名国翼,字志鹏,爱云为其别号。爱云至六十二岁才生楚卿,卒后若干年即以子楚卿贵,累赠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官。卒后建祠于书仓巷。至楚卿卒后曾氏附祀之,故改名“尚书祠”。祠圮。民国《莆田县志稿》曰:“民国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