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宋李俊甫《莆阳比事》记载:至宋时居住在仓前的家族有:“仓前李,为水陆永福寺前亚魁李宗师之族。潮守特正,朝请敷正之后。”李宗师,政和二年(1112)进士第二人(榜眼)。官湖州掌书记。绍熙二年(1191),知军赵彦励在东街材行巷为李宗师立“亚魁坊”。宗师侄特正(弘治志作“持正”,从《莆阳比事》),字季秉。少与宗师以文名于太学,号“大小李”。政和五年(1115)进士,历官德庆、南剑、潮阳三郡。官终朝请大夫。特正弟敷正(弘治志作“敦正”,从《莆阳比事》),建炎三年(1129)进士。官朝请郎,湖州签判。
依郡志《科目》所载,明代居于仓前的家族有:林氏,正统九年(1444)有林庆,由府学岁贡,任儋州知州。高氏,洪武间有高林,字资说。父献民。举荐任浦江知县。高林侄橙,字彥材,白马庙人。叔侄二人同为景泰四年(1453)举人。昌氏,嘉靖十九年(1540)有举人昌应会,字廷魁。授汉阳府汉川知县,升廉州府同知,官终长史。弟应时,字廷佐。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授宁波府推官。官至临安府知府。侄维基,万历十三年(1585)举人,官建昌府同知。兴化府曾在仓前为同知昌应会及弟知府应时父封员外在通立三大夫坊。
至上世纪末旧城改造前,仓前即原28军驻地左右有二条小巷可通仓里埔,东巷有罗姓居住这里,而西巷居者为魏姓。新中国成立后,东大路东端打通至环城路,路北亦居有魏姓人。然在上世纪末旧城改造时,仓前之大有仓旧址这一带属今文献路以北部分皆被拆迁建为金鼎商业大厦;以南部分亦改建于中高层商住楼,而原聚居这里的家族皆散居在各幢安置楼中。
仓前南侧即今莆田市实验小学旧址,是为南宋宰相龚茂良故宅。龚茂良,字实之。其先为龚屯人,后移居于此。绍兴八年(1138)龚茂良登黄公度榜进士第。这一年,“莆中大魁则黄公度,亚魁则陈俊卿,林邓年七十三为榜尊,茂良年十八为榜幼,莆人以为四异”,名动京华。龚茂良累官显谟阁直学士。以参知政事行宰相事。淳熙四年(1177),被曾觌及其殿中侍御史谢廓然所构,落职贬放, 安置英州,次年父子卒于贬所。龚茂良屈死,是南宋孝宗时最大的政治冤案。直到曾、谢死后, 龚茂良子女相继诣阙讼冤, 朝廷仅追复茂良为通奉大夫。淳熙十四年(1187),宰相周必大进呈茂良复职,孝宗以“茂良本无罪”,遂诏复为资政殿学士, 赠太师、秦国公,谥庄敏。
龚茂良尝以十八岁为“榜幼”而名动京华, 终以代相之高位被贬死英州而震惊朝野。陆游曾比之为“南宋屈原”,作诗云:“台省诸公岁岁新,平生敬慕独斯人。”邑人将龚茂良与蔡襄、陈俊卿、林光朝称为宋代“莆田四贤”,立“四贤祠” 祀之。绍熙二年(1191),郡守赵彥励在和美巷为其立“宰政坊”。
龚茂良居第西北隅为南市,以故,这一支龚氏,宋《莆阳比事》称为“市东龚,参政及通判忠良之后”。可见,龚茂良仕宦后,龚氏一族多迁入城居焉。茂良子政,字仲暘。终官汀州知州。茂良孙堪,字少任,授承务郡,历提领建康府户部赡军酒库,终主管官告院。他们虽然不是显官,其子孙仍衍为兴化名门望族。
依宋《莆阳比事》记载,义井街及府学前街亦居有龚氏家族即:“驿前龚,参政及通判忠良之后”;“学前龚,参政茂良以后”。据此,龚茂良身后,他的后裔仍在城内传衍,聚族而居。
而龚茂良居宅之变迁,见清林扬祖《莆田县志稿》之《学校·书院》载云:“擢英书院在郡城东门内书仓。嘉庆十二年(1807),知县张均建。初,均下车观风录生童各十人,赁书仓唐氏祠为义塾,延省垣进士何恒键为之师。至是捐廉购宋参知政事龚茂良故宅为擢英书院。”而民国《莆田县志稿》卷三《通纪》亦云:“莆田知县张均涖任,购明郑侍郎大同故宅改建为擢英书院”。据此,在这以前,这座宅院已易主为刑部侍郎郑大同居第了。至于龚氏居宅如何演变?今已无法细考。居宅新主郑大同,字皆吾,号于野。为乾道五年(1169)状元,观文殿学士郑侨后裔。嘉靖八年(1529)登进士第。累官至南京大理寺卿,升刑部右侍郎,赠刑部尚书。时严嵩柄国,四方之士皆奔走其门。大同家与嵩毗连,而未尝入其门。大同为刑部右侍郎时,太宰李默为严嵩门客赵文华诬构,因下之诏狱。大同为李辨护,而以李党罪罢归。
清嘉庆十二年(1807),郑大同故宅改建为“擢英书院”。院舍坐北向南,外、内大门居中。中设文昌祠,讲堂、东偏为报功祠、山长住斋;西偏为斋舍。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一说光绪三十一年),兴化府檄莆仙两县以“擢英书院”为校址创办“兴郡中学堂”。张琴依教育新制主董院舍改造。1908年,外大门火毁,1909年,学校大门改向南为北向,临东大路。宣统二年(1910),校名冠称“官立兴郡中学”。
民国元年(1912),“官立兴郡中学”改名“官立兴化中学”。4年(1915),全省以公立中学排序而改名为“省立第十中学”。16年(1927),改名“省立第十初级中学”。18年(1929),又改为“省立莆田初级中学”。21年(1932),学校增设高中部,扩充为“省立莆田中学”(完中)。民国25年(1936),中学教育实行统制,省立莆田师范并入闽师。次年,省莆中又改为省立莆田初级中学,校址迁至莆师原址,即旧兴化府学里(原莆田一中校址)。
随着省立莆田师范的改制,原省莆师附属小学亦改名为省立莆田小学,校址即由旧府学里迁至原省立莆田初级中学(旧擢英书院)。1950年,由莆田县接办为县立城厢小学。1953年,改称为城厢实验小学,今曰:莆田市实验小学。上世纪末旧城改造,打通仓边巷,与井头街、北大路相连,改称:“北大南街”。原实验小学校舍被拆建,新校与旧址基本不变,或有扩大,而新校大门由朝北之“东大路”,改为朝西“北大南街”。
南市头 在仓前西,过仓边巷便是。郡城之市,初设行尾即后雅称“和美巷”, 故名“行尾市”,亦名“鱼行”(详见“行尾巷”条)。之后,因故曾一度迁设浮市于“郡治前”;旋移设于西街即大佬前,名“西市”。元祐六年(1091)复旧处。至明弘治四年(1491),“同知朱海有事永福寺,嫌其腥秽”,乃由行尾迁市于义井之东,曰:南市(按,南市是与新观前之北市相对而呼)。于是,“南市头”亦因设南市于此而得名。这一地段邑人亦俗呼“市头下”。清朝南市仍旧。宋时,知军在南市之左建有“隆礼坊”,原名“不欺”。
南市散伙于何时,未见郡志详载。而南市头东即仓边巷口西侧有张氏家族居此。内有东西二座二进院落式大厝,西院稍大;东西两院门皆面向井头街,东院门稍大。民国初仙游县县长张寿棋即是这里人。张寿棋,字介庵。清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朝考一等,授吏部主事。丁优。二十七年(1901),任莆田县官立小学堂监督(校长)。三十二年(1906),进京供职,补文选司主事。民国2年(1913)任仙游县县长。子景堂,字左如。清末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回国后,子承父志,热心于教育事业,历任莆田官立高等小学、私立砺青初级中学校长。1912年,任福建省参议会仪员,兼任公立法政专科学校教务长。北伐胜利后,调入福建省政府供职。 (肖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