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亚生
义井街,这是古兴化城内夹在南门内横街与鼓楼前横街之间的一条东西向通衢。东自望海门(东门)内转折而西,历大有仓、永福寺,西至行尾巷头。历史上这里聚集着衙门与学府;庙宇与祠堂;粮仓与市肆。街头巷里频现名人故居,世家望族。
明清之前,这条横街以鼓楼前的井亭街即今十字街为界,分为东、西二街,井亭街以东曰:东街;以西则曰:西街。弘治志谓“亚魁坊,旧在东街柴行”即是。至明朝时,东街定名为义井街。郡志载:永福寺之左、通衢之南有“义井”,为唐“僧涅槃所凿”。可见,街是以井得名。清朝里图仍旧。明清时期义井街隶属左厢。
宋宣和三年(1121),兴化军更筑军城,义井街东南端设置城门曰:“望海门”,以望白湖得名,俗呼“东门”。自此,义井街不仅是兴化城中之东西通衢,而且还是沿海、南洋平原有事入城府者尤是商贸交易过白湖渡,由东门进城的必经大道。以故,民国时期,义井街和西市街合并更名:“东大路”。
新中国成立后,义井街仍沿用旧名“东大路”。“文革”期间,东大路改称:“东方红路”。1980年以后,复旧名东大路,沿用至今。
(一)
义井街,自东至西:为东门内街、为仓前、为南市头、为塔寺前。
东门内街 在望海门内,南北向。城门内这条街道因近望海门即东门,故称东门内街,俗呼“东门街”。
自望海门濠桥即望海桥入城,便是为瓮城,形如橢圆,俗称“鸭蛋笼”,这是古代城堡建为防御之举。瓮城内是一条南北向弧形的小街道,街东侧有显迹宫,庙内奉祀何神未详。莆田县《宗教志稿》云:“在城门口”有义海下社,有人说社近显迹宫,不知孰是。民国建设福厦公路吋,瓮城及其社庙皆被拆毁。瓮城小街上有十多爿店面, 多为加工经营传统竹器手工制品。
而东门街上有官府檄建之名宦祠堂,春秋致祭,称为“公祠”:
清宫保总兵官谥忠壮朱天贵祠。在东门内街东侧。朱天贵,字尊士,号达三。初为郑成功子郑锦之部将,官至左都督,统领水师二十八镇。康熙十九年(1680)降清。授予平阳(浙江温州)总兵。二十二年(1683)六月,施琅奉命规复台湾,朱以主力参战,中炮穿肋而死于船中。年仅三十七岁。赠太子少保,谥“忠壮”。并追赠曾祖介禄、祖父元绅、父从谏皆为总兵左都督;子源淳,荫官知州,历官至济南道。旨命兴化府建祠奉祀朱总兵,春秋致祭。
祠堂创建于康熙年间,悬山顶抬梁穿斗结构。斗拱、驼峰、雀替为金漆木雕,建筑整体保持康熙原构。是研究清初建筑的典型实物和历史上祖国统一的实物见证。后旧城改造,祠堂迁建在绶溪公园中,与明著名史学家柯维骐“修史堂”毗邻。
尚书谥惠安彭韶祠。在东门大街。彭韶,字凤仪。天顺元年(1457)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惠安。弘治五年(1492),参政魏瀚等在东门内为时任右副都御史彭韶立“都宪坊”。 卒后又为彭韶立“三代元老一代名臣坊”。
彭韶祠为正德间(1506~1521)参政魏幹建。春秋致祭。嘉靖壬戌(1562年)毁。地侵于民间。万历初,分守阴武卿查复,知府吕一静捐俸助建。匾曰:“名臣彭惠安祠”。万历乙未(1595年),巡抚许孚远、巡按陈子贞檄修。有司春秋致祭。康熙癸未(1703年),族孙都御史彭鹏重修。今废。
明代在东门内建置牌坊亦有:
群凤坊,为明成化二年(1466)丙戊进士陈岳、黄仲昭、林敷、林孟和、朱文环、余祈繁、柯燉、林正、黄琏、丘山、余康、陈鼐立。
乙丑进士坊,为嘉靖八年(1529)乙丑进士郑纲、郑大同、魏一恭、林允宗、林东海、陈光华、黃谨容立。
依郡志《选举》所载,游氏是居住东门的科第大族。嘉靖二十八年(1549)有举人游日章,字学絅,嘉靖三十八年(1559)登进士第。授临川知县,擢刑部主事,进员外郎,丁母忧归。起复,旋升廉州知府。卒于官。子游伯槐,字登辅。万历二十八年(1600)举人;三十五年(1607)登进士第。官至广西按察使。伯槐孙谦征,字广益。顺治中拔贡。《续莆阳比事》载:游氏三世四科甲,即游日章、日就、伯槐、叔骅,系祖孙父子叔侄也。
东门内街有民国“空军诗人”陈禅心旧居。陈禅心(1912—2004),原名春霖,字畏陀。其先为常太籍,迁居城内东门近朱天贵祠堂。早年毕业于哲理中学,省立农林高级中学。1936年始在抗日空军部队服役,擅长唐诗集句,誉称“空军诗人”。新中国成立后,为福建省文史馆馆员。著有《抗倭集》《沧桑集》等。
仓前 在亚美巷西。东门内街迤北折而西,过居仁巷、亚美巷,这里即是宋兴化军仓储。因建仓储,其地俗称“仓前”。仓内之地曰“仓里埔”;仓之西有巷曰“仓边”;仓之北巷曰“仓后”。
郡志载:府治东望海门内即义井街东,宋建有“都仓”;都仓之北为“常平仓”。二仓何时建置无考,后倾圮。至绍熙元年(1190),太守赵彦砺重修。洪武元年(1368),兴化府以都仓、常平仓改为大有仓。知府盖天麟修葺。明“大有仓”厫凡三十五,曰天、地、日、月、仁、义、礼、智、信、雍、熙、泰、和、玄、黄、宙、洪、风、调、雨、顺、乾、元、亨、利、贞、福、禄、寿、行、笃、敬、平、广、盈。景泰以后,陆续倾圮。只存天、雍、熙、泰、玄、黄、宙、调八厫。嘉靖间(1522~1566),尽毁。隆庆三年(1569),知府徐绍卿、知县徐执策拨款重建东西二厫,有大门二仓官衙吏舍。清初,存仓厫五,添建积贮仓、谷厫一间,捐纳监仓一,仓王庙一。后仓废。
清光绪十一年(1885),(江苏)六合人徐承禧来知莆田县。据说徐氏家乡的县城城隍神是邑人状元学士柯潜,以故,认为莆田有府城隍庙而无县城隍庙是缺典。次年,徐即以大有仓改建为“莆田县城隍庙”。庙为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木构架。正殿五间,中央雕塑城隍神“莆田县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坐像;台前加塑了邑人柯学士潜的坐像。寝殿九间,两庑十八司各五间,仪门三间,大门三间,东官厅三间,翼屋三间,长廊一条,西文昌三间、房二间,报功祠三间。《郡城记》云:“壮丽比之郡庙,而香火即少杀焉。”入民国后,庙即毁废。其城隍爷和惠德夫人两尊软身雕像移祀府城隍庙正殿右之体仁堂。官厅、寝殿、文昌阁改创为城东小学校。民国16年(1927),国民党莆田县党部亦设于此。19年(1930),县党部移迁驿里“试院”。27年(1938),其址改为旧莆田县警察局。撤去西廊、文昌阁、报功祠为警察局操场。30年(1941),正殿改为忠烈祠,祀抗倭烈士。馀屋仍为警察局。
新中国成立后,其址改为莆田驻军即28军司令部用地。1970年,莆田地区公署始设于此。1983年,莆田建市改设为市人民政府。
明嘉靖间(1522~1566),在大有仓东建有尚书谥贞肃林俊祠,即“名德祠”。四十一年(1562)壬戌毁。万历三年(1575),巡按孙综行郡重建。十二年(1584),巡抚赵参鲁檄修。有司春秋致祭。万历二十六年(1598),在大有仓内巡按徐兆魁檄建尚书谥端简林云同祠堂,即“崇德祠”。有司春秋致祭。郡人郎中陈其志记。在仓里亦以原林应采别墅名“遲日堂”改建为同知赠尚书林应采祠。明末,在仓前建有游云鸿祠。游云鸿,万历四十年(1612)举人;四十四年进士。官至湖广按察使。祀郡乡贤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