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底人”、“底落”
“底”字从文字结构看,从广,原始意义应当与居住有关。《说文》:“因广为屋,象对刺高屋之形。”是依山岩建造之房屋。“底”字是止也,为房屋之下部。
可能是因为“底”的读书好听的缘故,民间喜欢借其为他义。从先秦、汉魏起民间歌谣中就有出现借“底”为“谁”、为“何”之义。假如收集先秦至唐五代乐府歌辞的《乐府诗集》中,《子夜·四时歌·秋歌》:“寒衣尚未了,郎唤侬底为?”“底为”即“怎么办呢?”的意思。唐杜甫《寄邛州崔录事》:“久待无消息,终朝有底忙?”“有底忙”即“有什么事可做呢?”宋苏轼诗:“得酒强欢愁底事,闭门高卧定谁家。”“底”字在这些诗中都是作为疑问代词。
如今“底”字这一功能在普通话中已经完全消失了。但它却在莆仙方言中依然存在。特别在仙游民间和莆仙戏舞台上更普遍。
例如,莆仙戏《梁山伯与祝英台·访友》中山伯唱词:“跋山涉水来届者,未知祝家庄在底角?”“在底角”即为“在哪里?”“角落”是谓地方。莆田城区方言“达窝”,即“底落”的变音。“底”与“达”,声母均为d,“窝”与“落”韵母相同,“底落”与“底角”同义都是“哪里”。在仙游方言中“底”出现率更高,除了上述之外,还有“谁”,仙游人说dian,即“底人”二字快速连读的变音。 (王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