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田南溪发现明代张瑞图等题刻及古建遗址记(一)
【发布日期:2016-06-1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图1,“游山界”石刻

图2,“昔有亭“石刻

图4,“大明嘉靖年制”的青花瓷片

图5,“瑞图书”石刻

笔者正在编写《历代皇帝、名人留存莆田的石刻木刻志》,见相关资料记载有明代大书法家文征明留存莆田的石刻有5处,而其曾孙文震孟的“南溪”题刻,见近代莆田名人宋湖民(1886-1967)遗著《南禅室集》175页有载:“去凤凰山三里为南溪,明尚书谥文简林尧俞建亭于此。中有:“浣花坞、雪窦、小天门诸胜。今遗址就湮,仅崖石间刻有文震孟篆书lsquo;南溪rsquo;二大字,岿然独存耳。”他与两位莆田民众艺术社(社长为宋湖民,曾著有《莆田金石木刻拓本志》)碑拓组成员林慰民、林平若一齐去拓,宣纸初上石,辄为风裂破。如是者五次,竟空手而归。”1949年以前此石刻尚在,今已2016年了,南溪的一大片山经过“文革”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开荒种果,面貌大变,不知此石刻还在否?
为了找文震孟手书的“南溪”题刻,首先要先去认识那里的山形山势。2016年5月29日上午,朋友詹鲤范偕笔者先到南溪古道参观明代邑人四川右布政使、书法家周瑛的两处题刻:“大夫坑”和“天马南麓”。以及一座1984年依旧址重建的“南溪亭”,南溪古道通往龟山必经的一座双石板桥。心中对此山貌有了大概印象。
6月2日上午,笔者抽空骑自行车到前几日所到四处的周边寻找了二个小时未果,返回。
6月3日上午,笔者再去南溪寻找,只在“南溪亭”前面的大松树下果园发现一块石碣,此碣横136厘米,纵90厘米,竖排楷书“游山界”三字,横16厘米,纵47厘米。这里应是清以前姓游的大户人家的私有山地。回来到崛起书店和林银国、詹鲤范交流,他们说还有一处笔者未到之片区,有空可带笔者去看一下山形。
6月4日上午9点,阿詹偕我骑摩托车到南溪半山的一条土路中段停车,这原为大迂坑的一处小瀑布,今已用石砌平通路(宽约3米),坑里溪水还从石路上流过直泻下涧,往下流入渠道。我们在此路段看一下山形就回来了。
是日下午3点,笔者骑自行车到此下车,然后沿坑边小路往上走约40米,看见路右边一块上面被藤蔓遮掩的大立石,石面平整,刻有三个字,此石刻光线略暗,看见第一个字跟“莆”字相近似,没有中间一竖画。第二、三字为“有亭”,该石为普通花岗岩石,落款三个字又因笔画刻得较浅,用肉眼近看也不清楚是啥字?在离此石刻几米的地方看到古墙基,并在此石刻往上走约60米,见有一处古建筑的遗址,数百平方面积的地面(果园)上散落着很多红瓦片和部分红地板砖。这处遗址听说是庵,或是林尧俞别墅遗址,还有待专家学者考古研究。天气渐暗,笔者回来到阿国书店与他和阿詹等人交流,阿国推断此石刻第一个字应为“昔”字。我们决定第二天去拍照回来研究石刻上面的大、小字。
6月5日上午,笔者和阿詹一齐到那里,我们先拍石刻原样,然后用刷子把字上的一些苔藓刷掉,用清水冲下,再用相机拍照,能清楚地看到石刻上的三个大字“昔有亭”,而落款的小字还是看不清楚。我们骑车回来到阿国书店,把图片拷贝到电脑桌面上放大,想看落款三字是啥字?还是看不出来。为了想弄清楚题刻的作者是谁?笔者于当日下午再到该石刻处,用红粉笔把落款三字的笔画外沿画出来,并用手机拍照,但还是看不清楚。
6月6日上午,笔者和阿詹再到该石刻处,我们用宣纸紧贴石上字面,用软布捶字的笔画凹处,然后沿笔画轮廓线用铅笔描好,只能看清楚第三个字为草书“书”字,第二个字是楷书,大概为“图”字。第一个字很难认,因左旁上面为一点,中间是一横,下面一画为提,左旁中间的竖画斜,左旁和右旁的上两边部首笔画紧靠着,左旁和右旁的下两边部首笔画有连写的感觉,还是看不出来是哪字?笔者中午查阅莆田历代名人字号,第二个字为“图”字的没有一人。因我以前有写过书法理论的文章,记忆中有个福建晋江人,明末四大书法家之一的张瑞图。难道是他所写?觉得不大可能。又查一下相关资料,知道张瑞图和林尧俞曾同朝为官。并查张瑞图书法上的落款字,左边“王”字部首确有最上面一横写成一点,而且右边偏旁部首上面的“山”字紧靠着左边部首,并且写得很小,下边的“而”字部首又写得宽大。
为了尽快弄清楚是否为张瑞图所书,是日下午,笔者偕同阿国、阿詹再到该石刻处,阿詹用手电筒放在石刻下方,光线往上照明,能看出三字“瑞图书”。我们还是不敢马上确定,决定用由阿詹带来的碑拓工具拓一下再认真看。拓好拿着拓本认真观看,我们一致认同为“瑞图书”。张瑞图手书“昔有亭”石刻横152厘米,纵185厘米。“昔有亭”竖写三字,横25厘米,纵110厘米。款署“瑞图书”竖写三字,横6厘米,纵22厘米。当日下午,笔者还在离该石刻约10米的地上捡到一块底足有“大明嘉靖年制”款的青花瓷片。
笔者依相关资料所知,目前,莆田市存有张瑞图木刻、石刻只有两处,一处为仙游县博物馆,该馆藏有一块张瑞图手书“仙苑觉地”匾额,款署:“白毫庵瑞图书”,钤印两方。此匾原藏在龙华寺,“文革”中被破“四旧”时幸作为文物上缴而安然无恙。另一处就是刚发现的这块石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史料价值。
这块“昔有亭”石刻因没有落款年月,笔者通过查找有关资料推断如下:
邑人林尧俞,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改庶吉士,久居翰林十年,方调任东宫詹事府赞善;万历二十七年(1599),其省亲假归,续丁父母忧,居家八年;万历三十五年(1607),由吏部左侍郎杨时举荐,起补原官,转任东宫左谕德兼侍讲;万历三十六年(1608),转南京国子监祭酒任上乞退,居家杜门十四年之久。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熹宗特起其为礼部侍郎,旋以礼部左侍郎还部,不久拜礼部尚书;天启三年(1623)至五年(1625)间,其端直不阿,智斗权阉魏忠贤;天启五年(1625),鉴于魏忠贤阉党之祸益炽,其去念迫切,坚意乞归;天启六年(1626)病逝于莆,享年69岁,赠少保,谥文简。
林尧俞是在万历四十一年(1613)十月建成南溪草堂。张瑞图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第三名(探花),初授翰林院编修,历官詹事府少詹事,天启六年(1626)迁礼部侍郎,是年秋,与施凤来同以礼部尚书入阁,晋建极殿大学士,加少师。晋江市博物馆藏有张瑞图书《卫民祠碑》,这是万历四十八年(1620),张瑞图回晋江时撰文并手书的,款署:“翰林院编修郡人张瑞图撰并书。”此祠碑落款中的“瑞图”两字与莆田南溪新发现的石刻落款字极为相似,应为同时期风格。“昔有亭”石刻书写时间大约是万历四十一年(1613)冬至万历四十八年(1620)间,林尧俞请时任翰林院编修,早擅书名且同为闽人的张瑞图亲书。 (未完待续)(吴国柱)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